常用的合作学习结构有哪些?他们是如何组织的?

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对成员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的基本理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近年来,各地对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了诸多探索,可谓声势浩大,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不少“为合作而合作”的“造假”现象。笔者认为,在构建自主学习的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其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隘单一的缺点,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充分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新课程实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措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实验是必要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相互补充,促进知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每个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同一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之间进行面对面互动的合作学习。所有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集体合作学习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合作机制的形成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教育而言,第一,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科学领域形成的新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过去,新的科技发明往往是一两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今,科学研究决不是由一两个人完成的,而是从几十个人发展到人的成百上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的基本原则

1,主观性原则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在合作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独立,大胆发表意见。这使得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具有选择性,学习目标的开放具有灵活性,学习过程的开放具有动态性,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具有广泛性。

3、创造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自我。老师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游泳中学”里游泳。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的解题方法,愿意并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观察事物,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教学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掀起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热潮。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优化团队成员结构

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如果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匹配得当,结构优化,就能发挥合作学习效应。所以全班同学要合理搭配,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根据学生能力的优势,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强。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总之,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尽可能考虑小组成员的各种情况,做到结构优化,让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率。

2.优化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参与来完成这个学习内容。如果其他简单的学习方法也能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不需要合作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复杂的学习内容或希望扩展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合作的兴趣。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确定讨论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学习笔式加法时,在对几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估后,在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笔式加法需要注意什么”。这时,小组的每个成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交流、互补,让学生总结出笔式加法的计算规则,这是学生有意识习得的知识,所以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后,会分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相互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比如,学会长度单位后,测量物体长度时,不可能一个人测量更长物体的长度。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独立确定四个待测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人测量,一人监督测量并报告测量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撞击点,进行小组讨论。

3.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将人与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每个人都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思考、热情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索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小组中交流,既能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过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他们不知道该想什么,更不用说该说什么,而且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老师要耐心帮助。除了教给他们循序渐进的思维方法,还可以尝试创造一个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动脑的欲望,逐渐形成动脑和说话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

倾听是学习的前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养成虚心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才能发挥合作的效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说话,其他学生不认真听,只是盲目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你用胳膊敲桌子,或者你想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这样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简要记录他人发言的要点,并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第二,要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不礼貌不文明的,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实践和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实际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练习习惯。

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分点、摆姿势、拼写、画图、拆解。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实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实际操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但是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数学问题在操作后不能正确回答,也就是实际操作没有很好地与思维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大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大脑得到发展,使其更加智慧;大脑发展手,把手变成思考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练习时,一定要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时一定要动脑,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要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实践习惯。比如用余数教除法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个小组来分棒。先把九根棍子平分给三个孩子,再把10的棍子平分给三个孩子。运算结束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除法的结果并用语言描述,然后让学生用公式写出除法的结果:9 ÷ 3 = 3,10 ÷。老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来指导正确的横竖书写,让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挂钩,让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作业时,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圆面积公式时,将一个圆形曲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将每个小扇形切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因此必须两人或多人合作操作,多做类似的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4.创设合作学习情境

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后,应尽量将合作学习任务置于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中(如游戏、角色表演、小组竞赛、解决生活问题等)。),让学生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享受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乐趣。比如在讲授十进制加减的混合运算时,基础口算题2/5+0.5就揭示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分组计算,看谁能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计算。学生渴望尝试新的问题,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然后鼓励他们去探索如何计算。有的同学把2/5变成0.4,加0.5,有的同学把0.5变成1/2,加2/5。老师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互相评论,进行激烈的辩论。有人说,算成小数更容易。有人说,组件数量的计算是通用的。老师看到学生只讲自己方法的优点,没有看到别人解决方法的优点。他们还鼓励学生举例,并分组练习。学生实践讨论,意见逐渐统一。同学们自己也总结出了分数和小数的加减方法。教师应该借此机会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这样,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争论,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乐趣,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他们对某件事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愉快地讨论这件事,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应平等参与,倾听学生的意见,激发他们的疑惑,对他们的学习实践给予帮助(如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给予方法上的指导等。),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承担一个任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