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班开展区域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和独立能力的人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自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性是人格的一个方面,主要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独立于他人、主动承担责任的人格特征。区域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儿童的一种主体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区域活动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开展活动,为孩子独立习惯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虽然中班的孩子已经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了一年,但是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游戏行为还是比较单调,强调模仿,没有明确独立的操作目的和与事物的联想。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幼儿在中班区域活动中自主发展的研究,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一、具体操作(一)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区域活动提供开放的空间,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和经验)。活动区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1.环境独特有趣。孩子们总是对创新的环境特别敏感和感兴趣。他们想看,听,摸模具,摸,问每一个创新的东西。此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和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机会启发、诱导孩子,孩子就能主动地、持续地获取信息。比如,中产阶级的孩子对工作的热情很高,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各种工作,但是因为年龄小,体力弱,缺乏知识和经验,所以不能真正像成年人一样工作。因此,我们为孩子们设立了“小种植园”和“自理角”,让他们在这个新奇的环境中,通过特定的情境,实践或再现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这种教育不仅能让孩子获得大量的信息,还能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空间的安全方便和活动时间的相对自由。虽然中产阶级的孩子已经参加过区域活动,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毕竟是孩子。此外,区域活动是动态的,儿童经常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所以在设置区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安排的空间是否安全,是否方便自由选择,是否有压抑感,区域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是否能保证光线、色彩、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物品摆放位置是否正确,活动中的物品是否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针对这些想法,我们在活动室的周围、窗边、午睡室的中间空地、老师办公室的窗户旁边、室外走廊的角落,布置了观察、美工、娱乐、益智、建筑、自理等活动。由于空间的开放,不仅方便孩子自由出入这些固定区域,也有利于老师的观察和引导。另外,我们不限制孩子每天的活动次数。只要是非集体活动,课间和饭后,孩子们都可以自由出入活动区,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3.为不同的人提供开放的活动素材。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儿童活动的对象。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求的材料,能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和提供操作素材的时候,是根据这个班级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和水平来放进去的。首先,围绕同一个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发现角度。某月的目标是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提供的材料有拉力器、弹簧秤、橡皮筋、小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弹力衣、松紧带等。其次,根据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合适材料。比如在拼图角,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路线复杂难走的“迷宫”,能力差的孩子选择稍微容易一点、难度小一点的“迷宫”;此外,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的素材,如娱乐角休闲垂钓、艺术角蔬菜水果横切面打印、观察角自制饮料等。这些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选择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自由,而且使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开展活动,使大多数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自主性的形成。4.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成功的经验来自于经验的获得。儿童对材料的操纵往往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丰富,儿童游戏的技巧和技能就越丰富,他们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大。因此,首先要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交谈、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交流和分享经验,扩大和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如“拍球”、“欢呼球”,为认识弹性物体的特性提供生活经验;其次,鼓励孩子收集生活中游戏所需的材料,比如让孩子自己收集观察活动中的各种树叶。此外,由于儿童长时间获得的知识印象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游戏中的无意记忆效应高于单纯完成任务的有意记忆,因此儿童更容易记住自己直接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在区域活动中,当一个新的内容出现时,我们根本不解释,让孩子在新鲜感的驱动下去玩新事物,以原有的能力水平去获得自己的感知和体验。由于迁移因素的影响,在新的游戏中,这些来自儿童自身的发现和经验是最具启发性和类比性的。在新的操作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融合自己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各种操作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体现出来。此时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2)及时帮助和指导,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儿童主体活动在独立游戏中的表现不是对儿童游戏的放任。因此,不排除游戏中的老师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及时恰当地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教师引导的目的不是为了干涉孩子的游戏,而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丰富行为,更好地玩游戏。1.充分观察和理解儿童游戏。通过观察,可以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和表现,比如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是否有所发展,应该丰富哪些体验,新发布的游戏素材是否使用过,使用情况如何,没有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和分析,决定了指导的对象和方法。2.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根据区域活动的不同环节、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幼儿行为的不同,采取对幼儿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自主、主动地进行游戏;多观察,少干涉;多放手,少做事;多鼓励,少指责。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伙伴,平等地和孩子一起玩,以建议和咨询的语气给予启发和建议,依靠孩子的主动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要开放,如“你觉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请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以此类推,对于大多数孩子没有参与的结果,不要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给孩子留下探索的空间,发散孩子的思维,唤起孩子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孩子的发现,用欣赏的眼光表扬孩子,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自主学习。但在特殊情况下,教师需要具体指导。比如当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行为、求助、遇到困难试图放弃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干预,进行制止或引导。3.积极评价,自发交流。评价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孩子往往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的。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取纵向评价,让孩子在每次活动后都有成功的感觉。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之间关于自己游戏的交流,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通过自发的交流,孩子们可以分享游戏的经验,讨论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的水平。交流时,我们经常交谈,头脑风暴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提问常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激发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比如孩子认识水果和干果,是边玩边感受。当他们获得一些关于水果的知识和经验时,我们会让孩子交流他们的观察,并找出“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你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先说“你是怎么找到的?”“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