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游戏

第一,合理优化区域游戏环境,搭建科学活动运营平台。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和探究,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造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足的素材,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儿童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力、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为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的各种科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造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区域游戏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它以其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发现、操作、实践。因此,地域游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获得多少科学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正确与否。在环境的营造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取材于身边,立足于生活的教育原则,结合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营造氛围。

1,提供探究操作资料,让孩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强调材料的探究性,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儿童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才能“引发和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帮助引发和支持儿童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儿童根据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思考。下面是一个老师的大班区域活动案例——比较轻。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幼儿可以初步感受到物体的重量。并尝试通过感官和实物测量的方式来区分物体的重量。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洋娃娃,赛车...体重在孩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不,我的玩具赛车比你的重”...不知道是谁说的“称一下就好了”。于是孩子们开始“哪个轻,哪个重?”探索和研究。在实验角,老师特意放入了秤、平衡器等称重工具,并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材料,如不同材质的球、圆盘,不同大小的砝码等...孩子们自己做了一个比较,并记录下每次称重的结果。在纸和塑料片的比较中,孩子们发现塑料片比纸重;在重量的比较中,孩子们发现:大的重,小的轻;在各种小球的比较中,孩子发现铁球最重。在孩子们积累了关于重量的经验后,老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科学知识的内化。

孩子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心里知道,却表达不清楚。所以,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去实践探索,还要善于让孩子用语言表达科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让孩子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发展到抽象的逻辑,让实践的经验转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比如在小班“预测“大降”可能性的情况下,老师问:“我们可以把这些食物放在瓶子里吗?“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的点头,老师会有意识的引导他用语言表达;有的孩子能明确说出“能”或“不能”,于是老师进一步引导他说出“为什么”;在老师的帮助下,个别孩子可以说:“瓶子太小,东西太大。“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给的,而是老师自己总结出来引导孩子的。既促进智力的提高,又增加对事物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精挑细选地域游戏内容,突出科学活动的内涵和特色。

地域游戏内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在与预设环境的互动中陶冶性情、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1,游戏内容的选择来源于生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儿童科学活动的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内容才容易被儿童理解、接受和感兴趣,儿童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才能真正主动去操作和探索,他们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理解科学的无所不在。幼儿园经常用小实验来帮助孩子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沉浮、摩擦起电、弹性、溶解等等。

2、游戏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年龄差异。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我们也注重内容的选择。小班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为他们选择的区域游戏可以充满童趣。比如《神奇魔汤》中,老师晃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溶解已经涂在瓶盖上的彩色颜料,将水变成红、黄、蓝、绿、紫...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增强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趣味性并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酸甜苦辣咸”,就是让孩子在各种调味品的加、减、调、尝的过程中,感知到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明白食物本身就包含着不同的味道。因为有了这些味道,我们才能分辨出各种事物,体会到世间万物的神秘和独特的本质。而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主动探索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因此,在“磁铁的秘密”活动中,老师给孩子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硬币、钉子、钥匙、积木、玩具等材料,引导孩子积极探索发现,找到磁铁的好朋友,获得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的经验。

三、地域游戏的有机结合,发挥科学活动的隐性作用。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涵盖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一般来说,有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艺术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木工区、建筑区、阅读区等等。虽然不同地区的划分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除了科学区域游戏,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区域游戏来突出科学活动的内容。比如在大班的语言区,引导孩子阅读一颗种子的旅程。通过阅读绘本,我们可以知道种子从口腔进入食道,经过胃、小肠、大肠,最后到达肛门,从而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然后通过艺术区制作图标“一粒种子的旅程”,展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用生活区贴上人体消化系统的标志,教育孩子细嚼慢咽。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这一系列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的过程。我们可以沿着主线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从头到尾。孩子们在每个区域游戏中获得的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科学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和鲜明的,并引起孩子主动发现、亲自实践和积极思考,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开展区域游戏指导,提高科学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指导者。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和角色直接影响儿童的主体性。只有扮演好这些身份和角色,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和帮助,才能增强孩子动手操作和探究的勇气和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在科学角的活动中要注重孩子自主性和探索能力的培养,但当孩子的探索停滞不前时,教师可以及时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孩子的深入探索。比如,在“玩磁铁”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利用磁性原理,结合幼儿感兴趣的故事,设计了“兔子走迷宫”的游戏素材。孩子通过磁铁吸引底座上有铁的图片来回移动,对磁铁的性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用磁铁探索,并兴奋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在孩子获得感性经验后,我们开始考虑提供一些非磁性的东西让孩子继续操作,比如小木块、铝、布、纸等。与上一个任务相比,这个任务难度更大,因此一些孩子在具体操作时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老师们及时鼓励他们,并及时布置了新的任务:通过磁铁操作实验对材料进行分类。有效的心理和操作支持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和兴趣,最终取得成功。

更多的时候,科学的区域活动更适合通过关注而不是干预来引导。例如,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解散”中,尽管丁琪的儿童爱动手动脑,但由于他们选择了过多的盐,因此在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马上介入指导,而是静观其变。结果孩子们自由地交流和讨论,最终帮助丁琪解决了问题。这种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无法直接指导的。它不仅对儿童的探究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其实这种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和干预要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和推动游戏的进程,提高游戏中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增强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幼师,一定要在日常活动中看细节,将科学活动的目标由有形变为无形,将科学活动与地域游戏有机融合,让孩子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热爱科学、热爱思考、充满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