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有哪些习俗?
1,立秋:8月8日
民间还有“糊秋肥”、“啃秋”等习俗。
棒秋肥
人们往往仅凭胖来判断健康,这是徒劳的。在清代,人们在立秋时流行用挂秤来叫人。将体重与长夏的体重进行比较,以测试那个夏天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你减肥了,你应该在立秋后“化妆”。方法就是“贴上秋肥”,吃好吃的。一般以吃肉为主,“以肉粘脂”。这一天,普通人吃炖肉,讲究的人吃水煮肉、红烧肉,还有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在黑龙江安达,立秋天天吃面条,被称为“抢秋肥”,意在祝福健康。在河北遵化,吃水果和肉被称为“填秋肥”。
咀嚼秋天
在江南,立秋要吃西瓜“咬秋”。相传明朝有一年,南京很多人痢疾生疮,有人效仿泸州府崔相公的女儿吃西瓜让“痢疾”自愈,结果真的是这样。此后,这一习俗逐渐形成。在秋来,每年家家户户都割西瓜,这被称为“吃秋”。民国时期出版的《京城志》记载:“立秋前一日吃西瓜,谓之啃秋。”意思是迎接秋天。后来,人们把在立秋的同一天吃西瓜称为“吃秋”。人们认为,在初秋吃西瓜可以让你整个秋天都不生病,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泻。城市里的市民在立秋那天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人会围着它咀嚼,这就是“啃秋”。农村人则“嚼秋”奔放得多。他们三五成群地坐在瓜棚下和树荫下的地板上,吃西瓜、红薯和玉米棒子。
2.酷暑:8月24日。
旅行迎接秋天。
夏季祭祖迎秋,多与节气前后的民俗有关。暑假前后,会有庆祝中原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原节”。旧时从七月初就有开鬼门关的仪式,一直到月底鬼门关,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渡活动是从开鬼门关开始,然后竖起灯笼,燃放河灯,造成孤魂野鬼;主体是筑普渡坛、搭孤棚、干预劫孤等。,最后以关闭鬼门关结束。今天,它已经成为祭祖的主要活动时间。此外,夏季过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去郊外游泳迎接秋景的好时机。酷暑过后,就连天上的云也显得被抽空了,自由了,不像酷暑时厚厚的云层。民间一直有“七八月见巧云”的说法,意为“出门迎秋”。
放一盏河灯
河灯又称“荷花灯”,通常在底座上放上灯或蜡烛,中秋节时放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浮。河灯是给普渡水中的溺鬼等鬼用的。萧泓《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话,就是这个习俗最好的注脚:“七月十五是鬼节;死鬼养不活,在地狱里徘徊很苦。他们想养活自己,却找不到方向。这一天,死傻子举着河灯,就得撑一辈子。”
3.千禧年:九月八日。
白露茶
高度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
说到白鹿原,爱茶的老南京对“白鹿原茶”情有独钟。此时,茶树正处于酷暑过后的绝佳生长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苦涩,却有一种独特的甘甜醇香,特别受老茶客的喜爱。而且家里存放的春茶已经基本“消耗”完了,此时正在接白露茶,所以在白露前后,有茶客托人买一些白露茶。
4.春分:9月24日。
秋芬初秋社
古人为祈求春耕顺利举行而设社,后来又提倡“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设秋社,正如楔子最初只是上巳节(三月三)的春楔子,如兰亭曲水刘金,后来在春秋良辰举行游戏,于是就有了秋楔子。大概人们认为春天的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求农事顺利。当秋天的农事结束时,我们应该举行祭祀比赛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秋分吃新东西
秋收时,农民割新米,一般称为开米门。所有第一次煮的新米都要祭祀祖先和土地神,然后召集家人一起吃,这叫吃新或献新。讲究的人也会选择吉日,焚香置酒作为祭品。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四川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在6月24日尝试新事物,以荞麦成熟为尝试新事物的日子;在冕宁和粤_地区,7月15日以水稻成熟期为新口味。如遇闰月,提前一个月。在品尝新食物的那一天,收获新荞麦或新大米制成大米,并使用当年的另一只母鸡。富裕家庭要在祖先面前宰羊祭祀,以示爱惜稻谷,报恩不忘根。
5.寒露:65438+10月9日。
秋雕边
这时候如果夏天阳光不猛,很难渡过深水,所以鱼和蟹都在向更温暖的浅水区转移,这是下水钓鱼的好时机。
观赏红叶
寒露时节香山看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也是秋季旅行的重头戏。秋风飒飒,黄叶红。寒露过后的持续降温,让北京的枫叶红了起来。秋天的香山林尽染,山上的红叶美如夏津,如画。
6.初霜:65438+10月24日。
谷物满仓
初霜是每年秋后农业丰收的一个主要节气。武进农谚日:“初霜至,老少皆宜。”这意味着,无论成熟与否,田里的庄稼都可以在这个时候一起收割。
买柿子和苹果
黄河以北,此时的初霜也有很多吉祥的民俗:比如老百姓会买柿子和苹果,寓意万事平安,商人会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