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拨浪鼓精神的历史渊源
拨浪鼓在古代被称为“云”。乃本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历代宫廷音乐中多有使用,是表演礼仪中常见的乐器。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功能,演变成了一种民间音响乐器。在古代,小贩们经常摇摇铃来吸引顾客。南宋,宋丽的“推销员图”,小贩手里拿着一个相当优雅的拨浪鼓。他的担子上挂着各种儿童玩具和小百货,身后的架子上斜挂着一个特制的拨浪鼓。四个逐渐增大的鼓堆叠在一起,交替转动9 0度。四个鼓都有双耳弹,鼓下有光滑舒适的手柄。这个精致的拨浪鼓挂在货架上,和其他玩具一起,一定是要卖的货。一般来说,拨浪鼓的鼓面越大,声音越深,鼓面越小,声音越高。在这里,四面的小鼓由小到大,大小不一,晃动时一定会发出高低的声音,设计的非常巧妙。通过这个拨浪鼓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民间玩具在南宋时期非常流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被拿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的商贩发展成了“世界超市”,义乌人称之为“拨浪鼓文化”。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代,当地就有农民从事“鸡毛换糖”的行业。小贩的糖熊由两个洗衣篮、两个山货盒、一个拨浪鼓和一根扁担组成。洗衣筐用来装鸡鸭毛之类的物品,箱子里装的是红糖和姜糖粒做成的糖饼,是小贩用来交换的资本摇铃。
。后来甘蔗里的货慢慢多了起来,各种生活必需的小商品都有了。小贩扛着甘蔗,用手摇得嘎嘎作响,在街上走来走去,用清脆有节奏的鼓点招徕顾客。义乌人认为,“鸡毛换糖”的拨浪鼓,诞生了世界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