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游戏化的本质和内涵

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常见的方式。孩子很天真,对事物和人往往采取经验主义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惠青加曾说:“游戏的乐趣何在?为什么小孩子会开心的大叫?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被迷住的心理状态。”儿童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尤其表现出体验的特征,课程的游戏化是儿童体验的世界。在这里,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被填满了。他们自得其乐,忘乎所以,不知疲倦。他们只是在游戏中充分学习和享受,没有其他目的。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学前教育课程中,游戏贯穿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游戏化是指将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各种游戏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孩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开始我们是用游戏作为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以此来引起孩子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者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感。如果老师展示一个几何图形,他对孩子们说:“我邀请了图形宝宝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然后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并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与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孩子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游戏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然后我们就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的开发。这种变化促进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渐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形成更加充实的教学活动。比如,在中班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我在讲解示范后,组织孩子们玩“赠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孩子轮流拿着一张数字卡,赠送与所表示的数字相同数量的礼物,以巩固孩子们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对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但现阶段游戏仍处于教师的直接控制之下,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和次数仍由教师安排。然后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使用了游戏,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几个游戏中。游戏结束了,教学要求也达到了。比如中班的“摘豌豆”游戏,小朋友要爬上山坡,钻过山洞,捡起五颗豌豆,快速跑回来。这个游戏不仅有助于孩子巩固对对数的理解,还能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无所畏惧的品质。最后,我们将游戏视为一种教学过程,它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求,促进了儿童情感、态度、友谊和与同伴合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游戏化教学对幼儿的整体教育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