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

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孔子非常强调游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乐”的境界。“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形式,既强调儿童的游戏和活动,又注重教师的引导和监督,让儿童的身心在教育中得到自然和谐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是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生活因素,是儿童发展内在本性的自发表现,所以幼儿教育应该与游戏相结合。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认为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当孩子开始运动时,他们可以从所处的环境中接受刺激来积累外部经验,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依赖于游戏,所以游戏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借助游戏,孩子可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活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为此,我们必须从经验中学习,即“从做中学”。他非常重视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一方面游戏应该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把游戏作为课程作业的形式之一,这样容易建立经验和知识的联系。

总之,前人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分析。让我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至少在儿童发展方面,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就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游戏(包括街机游戏、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等。)已经逐渐风靡全球,自然吸引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游戏及其教育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游戏教学项目、印第安纳大学的Quest Atlantis项目、哈佛大学的River City项目、香港中文大学的VISOLE(虚拟互动学生学习环境)和EduVenture项目。

从这些研究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游戏在教育中的运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它确实具有许多教育价值: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你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知识;能培养手眼互动等基础能力;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等高层次能力;能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能推广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可以用来搭建游戏化的学习环境。

在香港中文大学李教授和李浩文进行的VISOLE项目中,我个人从实践研究中体会到了游戏的价值:第一,近似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游戏的趣味性,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游戏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体验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而不仅仅是“知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游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和检验假设的学习环境;再次,虽然是虚拟农场环境,但还是让学生对农业和农民的艰辛有了更多的了解,游戏中的成功与失败也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游戏的众多教育价值中,依次可以概括为游戏动机、游戏思维、游戏精神三层。

游戏动机。人们之所以想到在教育中使用游戏,自然是希望借助游戏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这才是游戏最核心、最基础、最具有操作性的价值。许多先前的研究表明,游戏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Barab和其他人使用Quest Atlantis作为研究环境来比较叙事学习(SBL)和基于游戏的学习(GBL)的效果。研究表明,95%采用SBL学习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分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采用GBL学习的学生只有34%是为了获得高分或完成任务,多达65%的学生暗示他们学习只是因为“想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游戏动机这个词,实际上包括了游戏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比如各行各业都很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玩游戏时是自发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是创造的基本条件或前提。

游戏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一定要用纯游戏,但游戏的元素或机制可以用在学习中,这就是游戏化思维。

近年来,游戏化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瑞典的一个地铁站里,楼梯的每一级台阶都被设计成了钢琴键,走在上面都能弹奏出钢琴的声音。结果吸引了很多人走楼梯,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环保和促进人们锻炼身体的目的。还有一个微信红包,可以给一群人任意金额的红包。这种小小的游戏化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性。于是,传统的红包发放活动一下子变成了抢红包的游戏,客观上促进了微信的快速发展。

游戏化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比如现在一些学习网站用积分、徽章、排行榜等元素来激发孩子的挑战性。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一种谁爱课程的游戏化教学方式,曾被拿来举例。基于机械、动力学和美学(MDA)游戏设计框架,通过真人手绘背景、添加故事元素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海量开放网络课程课程视频游戏化,效果良好。事实上,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运用游戏式的思维技巧,比如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发一张小彩票或者一朵小红花,这也是游戏思维的应用。

其实游戏化的核心还是起到游戏激发动机的作用,但这里激发的不是休闲、逃避、发泄等表面动机,而是麻省理工的马龙等人提到的挑战、好奇、竞争等更深层的动机。在实际应用中,不必拘泥于游戏的外在形式,而是将游戏元素或游戏设计或游戏思想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游戏精神。游戏是假的,但人们却很认真。游戏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过于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那么,学习者是否可以像对待游戏一样对待学习过程呢?不管结果如何,每天好好学习就好。这就是游戏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有意义的价值——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是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指人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积极追求本质自由,是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之一。简单来说,游戏的精神就是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由追求本质和精神的自由。

对儿童来说当然如此,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人最纯粹的本质和内心深处的思想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达。其实对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也是如此。在游戏研究的开创者胡怡青家看来,人类社会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和游戏联系起来,人本质上是玩家。德国诗人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完全是人的时候,他才能玩游戏;人只有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这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游戏精神的价值

当然,要充分发挥游戏精神,就要尽量给学习者一些自由,让他们自由自愿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上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游戏动机是最基本、最具操作性的价值,强调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动机;游戏思维就是脱离游戏形式,强调把非游戏的学习活动设计成“游戏”;游戏精神是最有意义的价值,强调学习者以对待游戏的精神和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和结果。三者的核心联系是深层的内在动机。

目前海量开放的网络课程、微课、翻转课都很火,但各种学习方式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前提,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再好的课程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发生。对比学习的需求与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再考虑时代的变迁和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游戏化学习(或教育游戏)显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游戏化学习真的能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大数据、脑科学等技术一起重塑学习方式,回归教育本质,让每一个孩子、少年乃至成年人都能愉快地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享受终身学习的快乐生活。

其实游戏化学习这几年发展的非常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北京顺义杨镇中心小学、深圳宝安区天骄小学、福田区在相关区域进行了实验区。上海、吉林、重庆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游戏化学习。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让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