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中的翻钉子和挑棍子
早上无意中和何老师聊起小时候的游戏,脑海深处想到了两个游戏。我在圣照坞阮村下祠堂读书的时候玩过一个游戏,像现在这种下雨天最适合玩这种游戏。这种游戏一般是两个人对抗,只要一个3寸左右长的钉子和一块泥。但是这种泥除了要平整,还需要干湿,软硬,还要钉和拉。
游戏开始前,用钉子在地上刻一个圆点。一边开始徒手把钉子扔在离圆点不远处的地上,然后拔出钉子把圆点和钉点连成一条直线。接好后,轮到你的对手扔钉子,从点上划一条线。如果你的钉子没有钉在地上,那就是再见。这个游戏是由“静、动、动”决定的,游戏的目的是通过你的直线连接把对方的连接线围在圆点周围,而对方要想办法突破,所以双方的连接线往往会像迷宫一样围在圆点周围。朋友们,你们玩过这种斗智斗勇的游戏吗?
还有一个游戏叫“挑棍子”,是我到白沙后玩的。通常是两个人参加。游戏的筹码是从车站候车室或者电影院门口冰箱附近捡的冰棍。游戏双方事先约定生产,比如10根冰棍,也是由“静、动、轰”来决定第一轮从哪个开始。
我觉得好像江浙一带都用“静、动、梆”来称呼这个手势,因为我母亲是江阴人,也叫“静、动、梆”。后来才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但一直觉得是“静、动、砰”,直接生动多了。我基本可以确定的是,“砰”其实是“碰”的南方口音。比如麻将,有“碰”的一声,凑成三张一模一样的牌。这个游戏也一样。能摸就摸,摸不到就认。这是非常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公平就是这三种姿态。正义老少皆宜,开放当然一目了然。
言归正传,“静、动、砰”的获胜者会把20根冰棍抓成一把,下巴朝上,端端正正地放在地上或书桌上,然后松开手,让冰棍散落在地上。先拿起不粘对方的棍子,再用挑好的棍子挑其中一根,一般由易到难。如果你再碰一根棍子,你就得让你的对手再洗一遍,抓住它然后放开去捡。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一口气把所有的棒子都装进口袋里,但是难免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我们捡的或赌的冰棍是我们的计算器。我好像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或者做作业的时候用过这样的计算器,但是我一定是用它来教小姐姐数数和做算术的。昨天阿敏说她考不上大学是因为她不会数学,而阿敏不会数学是因为她不玩这两个游戏。你想,如果她玩过这些游戏,再加上她的细心和耐心,她一定会赢很多这样的计算器,她也会潜移默化地理解两点间最短直线距离的几何原理,这样她的算术和后来的数学肯定不需要侯老师单独辅导了。阿敏,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