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总是把家里的钱拿出来买一些游戏。

家长要知道为什么,孩子的零花钱不够,是被别人唆使或胁迫,还是被物欲诱惑,还是被恶习占有?最本质的问题是,这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已经成为习惯了?发生这些事之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的?如果父母只是大喊,“你偷了东西——我不想知道别的!”那这就是最蠢的家长了。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偷”是特殊过错,需要父母严惩。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有很多数据表明,相反,孩子们害怕说实话,因为恐惧和羞辱而倾向于不诚实。

教育学上有这样一个建议:“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如果孩子的要求对他的年龄来说是合理和自然的,那么家庭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满足。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意愿,这样他们就不会拿别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意愿。

孩子们被吸收到家庭经济活动中。

把孩子吸收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乃至预算中,这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最好方式,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意义,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使用金钱。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主人,学会合理用钱。

=========================================

原因:孩子为什么要偷钱?

上网打游戏,买零食,买喜欢的文具,玩具,想看的书,给同学送生日礼物,和同学出去玩等等。当这些需求无法通过正当的方式从父母那里获得时,我只好“私拿”。家长要控制过激反应,冷静分析孩子偷钱的原因,分析真正的原因,帮助解决其他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导致的偷钱后果。

一般的孩子只是偶尔偷钱,幸运的是父母不会发现。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偷过父母的钱,也有家长向记者承认,自己小时候也偷过父母的钱,这与“学习不好”和“犯罪”没有必然联系。三毛的专辑《倾城》中收录的文章《胆小鬼》,是一个关于她小时候偷钱的故事。“我在说话的时候,发现姐姐哥哥都在笑。他们都偷了钱,心里很难受。这种过去已经过去了。”

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偷钱陷入恶性循环。不良习惯形成后,家长需要耐心说教,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孩子的行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有零花钱,却还是喜欢偷。如果不偷,他们会觉得不舒服,会“上瘾”。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教授表示,偷窃成瘾的孩子患有品行障碍。这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怕医,要带孩子去正规的心理门诊治疗。

建议:尊重孩子,正确引导。

记者在接受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和中南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采访时建议,对于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不要轻易用“偷”这个词,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小一些,也有利于教育。

首先,家长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尽量控制自己,而不是暴怒,打骂。给孩子打电话,坐下来认真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花钱买什么,怎么处理。根据事实,给孩子重点讲两个方面:一是对错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解如何对待金钱,会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小问题继续发展就会犯大错误。第二是想花钱怎么办。告诉孩子你想买什么。告诉父母,父母给钱不给钱都是考虑周到的。要钱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略了孩子的一些合理需求,要给孩子做一个自我检讨,说服孩子。

其次,家长要在理财方面做好表率。有的孩子偷家里的钱,是因为发现父母对自己的钱没有明确的概念,以为不知道自己拿了没有,让孩子占了便宜。专家认为,父母有必要在孩子面前对家庭收入和支出进行更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经济状况,培养合理用钱的意识。还有,应该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多少零花钱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孩子的实际需求,引导孩子如何花钱。

最后,专家建议,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千万不要一下子看不起孩子,千万不要在外人面前处理这件事,更不要说孩子偷了钱,不要时不时“暴露孩子的缺点”,随意惩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