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竹种在儿童角力游戏中的应用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基于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和探索为主要方式的自主学习活动。为孩子的个体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能够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因此,地域性游戏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一个乡村幼儿园,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独特的本土资源,更好地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地域游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将农村乡土素材与地域游戏有机结合,每节课以一个乡土素材为主线,辅以其他素材,巧妙地将一个乡土素材融入到各种地域游戏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竹子”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地将一种乡土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

第一,多种形式收集地方素材,满足地区游戏需求。

1.社区资源的利用。

《纲要》说: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毛竹生长在山上。目前我们大部分属于集体资产,普通家庭很少。于是我们充分利用林场等社区资源,寻求他们的支持,帮我们采集竹子。

2.家庭资源的利用。

一方面利用父母的资源,收集家里的各种竹子,如轻竹、野竹等,为游戏收集素材;另一方面,利用家庭中的编竹工或艺人的资源,将现有的材料加工成半成品,如劈竹、劈块、劈管等。,以顺竹,保障儿童游戏安全。家长资源的利用还体现在利用各种竹材料,编织竹制品或竹工艺品,指导孩子学习简单的编织技术。

3.儿童资源的使用。

我们还利用孩子自己去收集相关的竹子资料,既可以帮助孩子在个人收集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竹子知识,也可以引发孩子对这根竹子能做什么的思考;还可以提高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因为玩自己收集的熟悉的物品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网络资源的利用。

竹的知识或者竹编产品很多,仅仅依靠老师的知识或者我们家长和社区的资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游戏的材料,比如手工编织的竹板,通过网络的特点,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更广阔的材料空间。

第二,老师和孩子互动,营造游戏环境,营造地域游戏的氛围。

纲要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是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行动,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创设游戏环境,使环境发挥特殊的、潜在的作用,成为“沉默的老师”。

1.材料在地域环境创造中的统一性。

在地域游戏环境的营造上,各个地域的环境营造都是以“竹”为主材,其他材质为辅的形式。虽然都是以“竹”为主要材料创作,但有的用竹子,有的用淡竹,有的用野竹。我们用毛竹的竹筒做成各种动物造型,用毛竹劈开的竹条做成五颜六色的花伞,用毛竹劈开的竹片做成各种装饰画。我们用轻竹拼装成人体或各种造型,用野生竹做挂风铃。

2.创设区域环境中的师生互动。

在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我们的孩子也是主人,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欣赏者。环境创设的框架由教师创设,内容来自儿童作品。孩子们做的各种颜色的小伞、竹制动物、竹画、竹制风铃,稚嫩却不失童趣,天真却又美丽。环境创设后,孩子们啧啧称赞,“我们班真漂亮”的欢呼声不绝于耳,孩子们在环境的创设中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主人的骄傲。

3.地域环境创造中的三维空间。

在环境的营造上,墙面有平面,巧妙利用空间,采用自上而下的悬挂式,营造立体空间。比如我们把野生竹子分成小块,涂上各种漂亮的颜色,串成不同形状的风铃;我们把竹片串在一起,高低挂起来。我们还利用游戏柜展示儿童作品,创造环境。比如把泡沫涂上漂亮的颜色,在上面插上孩子们做的各种颜色的小雨伞,与挂在墙上和空间里的小雨伞相呼应,营造出一个厚伞的世界。环境创造中墙、柜、空间悬挂的交叉组合,这种立体空间的合理利用,会让孩子随时与之互动和作用,充分体现环境创造的教育价值。

4.地域环境创造中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域不同,每个地域的环境营造内容也不同。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创造,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区域的环境创造,就能想到这个区域的游戏内容,一走进这个环境创造的区域,就能引起游戏的兴趣。比如在表演区,我们用竹子把成年人的身体拼在一起,用纸板剪出脑袋和跳舞的肢体,墙上突然出现正在跳舞的人,让正在表演的孩子们忍不住渴望与墙上的小人一较高下,一起表演。

第三,多玩一件事的游戏,丰富地域游戏内容。

我们的区域游戏主要分为特色区和学习区两大类,学习区主要由表演区、语言区和智力区组成。根据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流程,我们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在不同的区域开展了不同的游戏。

特征区域:

我们以“竹”为主要材料,当然我们的特色区域也是充分利用“竹”来进行的。我们特色区的名字叫“竹香”。我们把这个特色区分成了五个小区域,分别是“竹筒变化”、“美丽竹片画”、“风铃收藏”、“我们的小伞”、“竹子世界”。前四个领域是以儿童绘画、装饰、印染等形式创作各种“竹”作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竹世界”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儿童制作的各种“竹”作品,模仿社会生活中的“手工艺店”,开展儿童之间的业务交流,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领域:

学习区主要是根据班级主题教学活动的过程创设的。在自习室,我们也可以通过“竹”这个材料在自习室做游戏。例如,在智力区,孩子们可以通过竹枝或竹片玩除法、加减法的游戏,在集体教学中巩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语言区,我们让孩子通过图片讲述竹子的生活,讲述不同竹子的不同用途,不同时期竹子的不同用途以及竹子在不同部位的不同用途,还可以讲述“长寿竹”、“费翔竹”、“孟宗竹”等竹子的故事,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表演区,我们用竹板打出我们学过的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歌曲。我们可以用带竹叶的竹枝编织帽子或者用它们来装饰、编织帽子来表演,通过游戏来加深和巩固教学活动的内容。

无论是在特色区还是在学习区,教师都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学过程和游戏的效果来调整辅助材料或游戏内容,从而更深入地开展游戏。比如《竹筒变》中,小朋友从简单的竹筒绘画开始,到纸板、毛线等单一辅助材料的装饰,再到绘画和辅助材料的综合运用。游戏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总是很浓厚。

第四,多方面评价儿童游戏,引发儿童游戏的快乐。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对重点分布内容和孩子的游戏情况进行评估,让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为下一个更好的游戏做准备。

路径一:引导孩子交流游戏的感受。老师用语言“宝贝们,你们今天玩游戏有什么开心的事要告诉我们?”引导孩子说出他们对游戏的感受。

路径二:通过展示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尝试参与互评。作品的展示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强孩子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在展示孩子的作品之前,孩子往往会向父母和同龄人介绍自己的作品,那种自豪和快乐溢于言表。

第三种方式:通过孩子或老师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在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掘孩子,提高游戏活动水平。老师让孩子们谈谈“你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对于孩子在游戏中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对于物资匮乏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准备下一场比赛。对于游戏中出现的规则,可以一起讨论,制定相应的规则。

路径四:老师观察游戏中需要改进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通过提问,他们可以引起孩子的讨论,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游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区域游戏的评价中,我们有教师引导游戏发展方向的评价、师生互动促进发展的评价、孩子展示成果的评价、孩子分享经验的评价等等。,从而真正实现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以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农村幼儿园实际,利用乡土材料,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材料,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活动,开展经济实用、丰富多彩、深受幼儿喜爱的“本土化”地域活动。我们的孩子可以体验地域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