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
二年级第一册6个优秀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游戏的活动,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做拼图。
教学过程:
首先,借助拼图游戏,认识平行四边形。
1.展示拼图并解释它。这叫做拼图游戏。
图2和图5是什么形状?图#是一个三角形。
图3和3是平行四边形
4.告诉我七巧板是什么图形做的。
5.这些图形中有多少正方形和三角形?哪些图形较大,哪些较小,哪两个大小相同?
第二,一起战斗。
1.在附页中剪出拼图,完成拼图的制作。
2.引导学生做拼图。
(1)拼出一个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拼写它吗?
第三,练习。
1.拼出书中的图片,想想这些图片是什么样子的。
2.说出“等兔子”的故事,并拼写出来。
3.你还能拼出什么有趣的图形?
四。摘要
你觉得这门课有趣吗?七巧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优秀,6篇文章,2个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分册42页,案例1案例2,试试看。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一些物体的活动过程,理解平均的意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棒,8碟,学习计划,课件等。
教学重点:
体验平均一些物体的活动过程,理解平均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老师:孩子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很热闹!我们和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饭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子。他洗了六个桃子,打算放在两个盘子里。猜猜乐乐会怎么玩?
老师:别急,请先和同桌讨论一下,看谁想的多。
三个不同点。(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把六个桃子分成两份,两份都是三个。
把六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是1,一份是5。
把六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
老师:你给了三点,你最喜欢哪一点?我想我最喜欢平均分。
老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个?
(这是公平的,两套三套一样多,不多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补充板书:每本书得到的量是一样的)
老师:像这样的划分,每个份额得到相同的数量,叫做平均分。
老师:(指着另外两点,问:这两点平均吗?
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不一样多。(请两名学生回答)
老师:也就是说必须要求平均分。每股怎么样?老师在同样数量的地方划线。
学生读两遍:每份得的量一样,叫平均分。
老师:那我们怎么把这六个桃子平分呢?(各3份)
教学案例《理解平均分》教学案例《理解平均分》我们把这三个桃子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每三块磁铁外面加一圈。)
老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一个问题。既然六个桃子可以平分两个盘子,那么可以平分几个盘子呢?(课件呈现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优秀,6篇文章,3个教学目标;
1,理解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
2、能正确识别物体的方向。
3、可以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感受祖国的辽阔疆域和丰富资源,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别物体方向。
2.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方向的概念。
2.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尤其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经验。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判断人生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介绍
1.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
2、引入问题,提示话题。
第二,感受东西南北的相对位置。
1.将学生分组并命名:东部队、南部队、西部队、北部队和中部队。
2.说:中央队的前、后、左、右是什么队?
3.说:周围的团队对面是什么团队?明白北方队和南方队,东方队和西方队是相对的。
第三,知道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知道方向标志。
2.穿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就可以在地图上知道东南西北。
3.总结: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主动记忆。
第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我能说出“五岳”的名字!
第二关:我能辨别东西南北!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是最好的!
四级:我能过上聪明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优秀,6篇文章,4个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5438页+0 ~ 3和习题1第1 ~ 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物体应该用同样的工具来测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 cm的长度概念,以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1.感知数量对象可以用同样的工具来衡量。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把它们放在盒子里。你想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打开盒子,拿出来互相看一看,并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开箱观察交流)
1.使用长度相同的边。
老师让学生挑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度。
(学生开始操作并报告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测量结果)
老师: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是一样长吗?请开始比赛。
(学生开始在数学课本上互相比较,回答“一样长”)
老师:为什么同样长度的边测量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量书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老师:如果所有的工具都用同样的长度测量会怎么样?请小组成员再次将它放在立方体上。这本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开始分组操作和报告,让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一个物体测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2.使用学习工具测量不同长度的边。
电脑展示了两张数学课本和铅笔盒的图片,演示了如何用回形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铅笔盒的长边。)
量完,老师问发现了什么(刀比回形针长,铅笔盒边比书边长)。
老师:如果我们把刀子换成回形针,看看会发生什么。
(多媒体演示用回形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6个回形针。)
总结: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我们知道我们应该使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对象。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中的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二页“做”中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们用新铅笔来测量他们想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他们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最后互相沟通,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二页“做”中的第三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题目的内容,解释题目的含义,让学生用计算机进行估算和验证。)
第二,知道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量。
1.了解统治者。
老师:刚才我们用铅笔量物体的时候,量了一遍又一遍。多麻烦啊。测量什么更方便?(尺子)
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他们能找到什么(数字、刻度线、厘米)?老师介绍了刻度线和“厘米”。并向学生解释“厘米”是长度单位。
2.知道长度单位“厘米”。
(1)知道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
老师:你觉得1 cm是哪个数离哪个数?在尺子上找出1 cm,给同桌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一个边长为1cm的小立方体的长度。
②感知1 cm的长度(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握住小立方体,用右手慢慢拿走,告诉学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隙约为1 cm,让学生记在心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 cm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1 cm要多长时间?
(3)寻找生活中的“1 cm”。
①例如(电脑显示图钉,请仔细观察并演示其长度为1 cm)。
②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1 cm”。
(自由移动,可以用尺子或目测测量)
3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请拿出黄色的纸条,试着用厘米测量它的长度。
(动手测量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方法。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测量时,尺子的0刻度要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正对几厘米。)
老师:请用这个方法再测量一下黄色纸条的长度。
三、课堂总结
1.
2.课堂总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最后老师总结)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同样数量的物体。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
(3)用直尺测量物体时,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朝向几厘米。
第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1(第6页)中的1题。
2.通过学生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实践活动,体验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1(第6页)中的问题2 ~ 3。
(学生自己测量,然后同桌互查,分组交流)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老师:请用尺子量一下数学书短边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报告)
老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 cm多一点。多少钱?这需要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后面会学到。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优秀,6篇文章,5个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体会混业经营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4.体验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科书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了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菜要花多少钱,由此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包括乘法、加法和加减运算。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先探究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再探究加减法。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学生要和不同的算法进行交流,拓展解题思路。
学校和学生情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都比较先进,学生素质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同学,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的学生在数学课上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尽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记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把课本上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成真实的水果购买情境,安排学生在课前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堂上展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之间进行真实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增加了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猜谜活动。首先展示买水果的混合公式,让学生根据这个公式猜一猜怎么买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拓展,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综合练习,加强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尽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参与、探索、贴近生活、童真的空间。
(一)水果价格标签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些水果来上课。看,它们是什么?
健康:香蕉、苹果、金桔
老师:上课前,老师已经安排大家去超市做一个各种水果价格的调查。现在我将根据学生的调查公布水果的价格。
(老师把价格放在水果的架子上,单位是每公斤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桔4元橙子5元甜瓜7元草莓8元
(2)买水果
1,教乘法和加法混合题
老师:已经标价了。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我很开心。)
老师:现在你是顾客,我是水果店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什么?
生:苹果3公斤;4公斤金桔
老师:如果要买两种水果,你想怎么买?
生:想买3斤苹果,1斤香瓜。
老师:他应该给我多少钱?请在练习本上做一些计算。
(生动的笔算。)
老师:现在让我们分组讨论,告诉我们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群发。)
老师:现在谁想向全班报告他们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了一下,3公斤苹果的价格是6元,再加上6元和7元,就是苹果和哈密瓜的总价。
生2:我的公式是23+7。我把1的两个公式合并成一个公式来计算,比较简单,结果是13元。
老师:我们来观察一下23+7的公式,它是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公式的组合,叫做综合公式。这个公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你怎么想呢?
(学生观察思考。)
生3:要先算乘法,因为这是先算3公斤苹果的价格,再加上1公斤香瓜的价格,就是它们的总价。先加没什么意义。
学生4:老师,我知道不带括号的公式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老师:他们俩都是对的。只有算出3公斤苹果的价格,才能知道这两种水果值多少钱。所以像这种乘法加加法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两种水果总共多少钱?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如果我把哈密瓜的价格放在前面,我也可以算出这两种水果的价格。
生6:老师,我是用嘴说的。两种水果合计13元。
老师:有很多方法,每个人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格。
2.乘法和减法混合题的教学
老师:我们继续玩买水果的游戏。如果你有20元钱,买了4公斤香蕉,我该还你多少钱?请同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并将公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哪张桌子愿意谈谈你的想法?
生1:我们先算一下4公斤香蕉的价格。公式是34=12元,然后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了综合配方20-34,你需要帮我们找,8块钱。
老师:计算公式20-34时,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帖子是什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因为我们可以算出拿到4公斤香蕉要花多少钱,才能算出拿回多少钱。
生4:我们先用乘法再用减法算出香蕉的价格,然后从总共20元钱里减去香蕉的价格,剩下的就是返回的价格。
3.摘要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计算什么?帖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先做乘法,再做加法和减法。
第四步:提问
老师:同学们,可以问一下混业经营的问题吗?
生1:我买草莓2公斤,哈密瓜1公斤。这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回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斤橘子,1斤金桔。这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块钱,买了3斤哈密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的配方是30-37,剩9块钱。
(3)猜一下
老师:现在我们来换个游戏。我是顾客,我是来买东西的,但是我现在还不会告诉你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你们看看我的配方,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的公式是:23+8,25-27。
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我是如何买水果的。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别人的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23+8的公式。)
生1:我们组认为老师买了2公斤香蕉,1公斤草莓。
生2:我们组认为老师买了3公斤苹果,1公斤草莓。
生3:我们组还有一个猜测,就是老师买了3kg苹果,1kg香蕉,1kg橙子。
(意见25-27。)
生4:我们猜老师用25元钱买了2斤香瓜,25元钱有11元钱或者7斤苹果。我们是对的吗?
老师:从公式来看,学生猜的答案都能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买的答案。我买了2公斤香蕉和1公斤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公斤哈密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些学生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猜对了。)
4)引导学生阅读和提问。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的是课本上的给熊买东西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5)总结
老师: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生1: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我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6)转让
老师:请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的混合运算,为你们小组的春游做一个购物预算,并填写下表。
预计支出盈余(或弥补)
()元()元()元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创造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我把课本上提供的虚拟熊购物变成了真实的水果购买,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
在摸索操作顺序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整理自己的思路,再分组交流,向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报告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先乘后加。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知识,印象会更深刻。
爱迪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它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互相回答。只要学生能回答,老师绝对不会占名额。在课堂上,学生们很有积极性,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这让我很开心。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现来自于我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我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翅膀。在用各种算法猜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快速反应、各种算法和意想不到的猜题方法(即23+8猜题法:老师买了3公斤苹果、1公斤香蕉和1公斤橙子)让我感到惊讶,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成功。
课后延伸作业是给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要起到团队作用。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帮助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包括买什么菜,有多重,携带是否方便,价格是否合理。
案例回顾
本课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原教材的情况,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改变以往学生先记忆乘除再记忆加减的规律,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混合运算的规律,尤其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为课堂上计算水果价格做铺垫。这是这个教学设计的特点,因为它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
教师设计的猜测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一个公式,学生可以猜测他们购买的水果的不同数量。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使学生培养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个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最后,教师在课外延伸教学,为学生创设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体验和理解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优秀,6篇文章,6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结合具体情况,可以识别其他七个方向,并用这些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明确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教学焦点可以识别其他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活动确定方向,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
解决方案策略:
合作探究作业。根据主题地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邮局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
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导入
展示主题地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说出他们的方向。
让学生把自己放在学校的位置上,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说出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在哪个方向。老师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说,然后老师点名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老师让学生填写本子,并在图中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二、总结
老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四个建筑的方向和他们之前知道的方向的区别。老师让学生讨论后说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的方向。老师这样指导学生描述方向太麻烦了。请分别给这四个方向命名。小组讨论后,在书上的建筑物旁边写下名字。老师让学生多说一下学校四栋楼的走向,最后老师总结了一下。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关于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的错误说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指导。先找出八个方向的点并给出北向,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剩下的七个方向。
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在舞台上指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教室里的八个方向是什么?
(2)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对的方向。在群里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哪个同学。小组活动结束后,说出他们的名字。在使用定向板时,教师应注意定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对的方向一致。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