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后,你有什么体会或启发?

听完讲座,我对幼儿园游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讲座准确的阐述了目前幼儿园游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幼儿园老师进行了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对此,结合讲座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游戏的理解。

一、游戏与儿童的成长

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的一种基本活动。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作为一名幼师,我们通常会觉得孩子的认知、记忆、思维、有意注意都比其他时候要好,因为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欲;这是因为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孩子,在让自己适应一个由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构成的社会的过程中,无法像成人一样有效地获得情感和智力的满足,而只能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获得满足,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的平衡。游戏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自主的活动。它具有主动性、自愿性、想象性、社会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孩子智力、语言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教育中采用的最广泛、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走近了孩子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也给了他们人格应有的尊重,体验了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

二、游戏设计与开发

针对目前幼儿园游戏存在的问题,即:1。重内容轻目标;2.游戏活动结构不合理;3.教育目标片面;4.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等;5.儿童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够;6.教师机械照搬游戏活动设计的参考资料,设计缺乏创意和个性。我觉得老师脑子里首先有这样一个概念,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是有目的的,都是锻炼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流程前应注意设定目标,并牢记在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设计上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和自我创新。在游戏的开发中,老师是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这时候老师的引导意识并没有丧失,只是他不是老师,而是儿童游戏的伙伴,* * *在儿童快乐游戏世界的引导下。孩子们喜欢独自玩耍,也喜欢自由地成群玩耍。他们不需要也不希望大人过多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需要或者不喜欢和老师玩游戏。很多老师的经验是,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乐趣。因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玩游戏的技巧相对欠缺,老师的参与往往会让游戏变得更加多样,剧情更加深入。但前提是这个时候老师是孩子的玩伴,和孩子平等的玩游戏,享受快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要“成为孩子”,与孩子同乐。教师的童心和游戏性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孩子,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然,老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和参与游戏的目的。他们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以儿童游戏的乐趣为基础,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