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屏风的演变历史

看到这张图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雷达?声纳?其实不是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游戏,太空战,诞生于1962。它第一次以电子信号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游戏。原来的游戏还能这么玩吗?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电子游戏的价值。直到1972年划时代的PONG诞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其商业上的成功而加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电子游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77年雅达利2600的发布,让电子游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进步,游戏告别了原来单一的黑白色调,分辨率从早期肉眼可见的大方块变得越来越精细。1983出来的红白机带来了《超级马里奥兄弟》、《魂斗罗》等经典大作。就这样,经过了20年的蹒跚学步,游戏终于从马赛克的黑白画面演变成了更为精细的彩色画面。时间已经来到了九十年代,那时2D的游戏画面已经不能满足玩家的换人需求,所以接下来的画面升级将是革命性的。

3D游戏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游戏的代入感。1993年发售的全球首款FPS游戏《德军总部3D》让玩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第一人称探索地图的乐趣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即使早期的3D游戏由于功能和技术的限制确实不好看,但仍然在玩家中引起了轰动,大家都意识到3D游戏是未来。1996发布的《古墓丽影》1的画面相比德国本部的3D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物建模和场景贴图也比现在的一些手游精致很多。此时硬件已经不能满足游戏的胃口,当时的雷神之锤被冠以硬件杀手的名号。

之后独立显卡成为游戏玩家标配,硬件性能上去了。游戏厂商会想尽办法挤出这点额外的性能,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003年发布的《马克思·佩恩2》无疑成为了当时画质的标杆。马克思·佩恩2使用了Havok的物理引擎和DX9的一些特效,导致了其前所未有的配置要求。即便如此,每当推出新的显卡时,马克思·佩恩2都会被用来测试其性能。时隔一年才出现的《孤岛惊魂》再次震撼了玩家的视野。更夸张的是,这是一款沙盒游戏。逼真的水反射效果和随风摇曳的树木,使其成为新一代显卡杀手。

紧接着,2006年发布的赛车游戏《极品飞车9》和开放世界RPG游戏《上古卷轴4》都向玩家展现了当年的最强画面水平。2007年,一切都不一样了,对于游戏品质来说注定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因为孤岛危机诞生了,名字里有没有大家都喜欢配置的孤岛?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画质也不落下风。游戏的质感、物理效果、光影都是一流的,以至于当时的黄卡8800Ultra在孤岛危机中只能跑出十帧,玩家哀嚎,史称显卡危机。现在的游戏越来越逼真,但在玩法上的创新却越来越少。你觉得游戏性更重要还是画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