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老年人的记忆力?

(1)串行存储方法

美国学者哈里?劳里发明了串行记忆法。他举例说,有10个不相关的东西:地毯、纸、瓶子、床、鱼、椅子、窗户、电话、香烟、钉子,这些东西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牢牢记住。一个一个背下来不容易,但在脑海中展开一个形象却不容易。首先记住你见过的地毯,然后用纸把地毯串联起来。你可以想象地毯是纸做的。这张纸是从瓶子里倒出来的。你躺在一个巨大的瓶子上,把它当作床。这时,你看到一条鱼,你去钓鱼。结果你只是一气之下抓了把椅子扔出窗外。当你试图吸烟时,你惊慌失措地捡起了一枚钉子而不是香烟...这样把10个东西串联起来,相对容易记住。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孤立地记住一个词、一个人、一年、一件事、一个物,往往很难,但和其他相关的、特别有趣的事情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记住。比如记名字的时候,如果把你要记的名字和你已经记好的名字联系起来,或者把你要记的名字和他们的职业、外貌特征、初次见面的地点联系起来,或者把你要记的名字的含义相互串联起来,形成有趣的想象记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事半功倍。

(2)了解记忆法

其实记忆的技巧最终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利用三组12岁的儿童记忆30对单词。这个实验只要求对A组进行背诵,而对B组和C组则要求用中介词连接匹配词进行背诵,其中B组的中介词由老师讲解,C组的中介词完全由学生自己研究,试图找出。实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惊讶。当老师给出第一个单词,让学生思考第二个单词时,A组的平均答案是50%,而B组高达95%,其中C组比B组好..这个例子深刻地说明,依靠对知识的联系、理解和记忆,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要比机械地死记硬背好得多。

所谓理解,就是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比如把78,71,64,57,50,43,36这七个数字一一背下来就很难。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注意到这七个数是降序排列的,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多7或7,这就是所谓的等差数列,所以你只需要记住第一个数或最后一个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你的记忆力就会越强。不明白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记,那会浪费时间。”理解就是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背诵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用词和结构特点;对于数学公式、规则、定理、推论和规律,首先要理解它们的含义,明确它们的来源、推导过程、性质和意义;记忆历史年代、地理位置、人名、地名、门牌号、电话号码也需要一定的了解,联想将记忆对象与其他相关事物联系起来,掌握其特点和规律。总之,先理解,后记忆,可以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3)关键记忆法

一个人在最佳学习年龄需要记忆的知识和信息是相当复杂的,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牢牢记住,这就需要重点记忆和重点记忆。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并应用了许多可靠的记忆工具和手段,如书籍和档案、笔记、录音和录像、计算机等等。它们可以详细记录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重现。这就使得人们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记忆所学的所有知识和信息,只需要专注于记忆和记忆要点即可。

1921年春天,爱因斯坦夫妇去美国创办大学,为犹太青年筹款。当时一个美国记者来看他,问了他很多问题,比如“你还记得音速吗?”“太阳的时空曲率有多大?”等等,有的干脆问他:“你觉得你怎么能写下一大堆无聊的内容?”爱因斯坦知道这些人是在检查自己的记忆,于是开心地回答:“你问我音速是多少?我现在很难准确地回答你。我必须先查字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已经印在字典里的东西。我的记忆是用来记住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的。”然后他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对填鸭式的教育非常不满,比如强迫学生背事件、名字、公式。其实你想知道那些东西,从书上翻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上什么大学。”

不要搞无所不包的死缠烂打,只关注记忆,这也是很多学者和科学家的想法。Paustovsky有一句名言:“记忆就像一个神话中的筛子,它筛掉了垃圾,却留下了沙子。”所谓“筛选”,就是分清主次,分清重点难点,记住主要的,记住重要的,不花时间记住次要的,不重要的。

这三种方法需要你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是记忆的高级形式。如果你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你就能很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