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男孩在过家家时,喜欢演“妈妈”呢?
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最爱的游戏是玩“过家家”,尤其是3~4岁的孩子,刚开始尝试接触自己生活以外的世界,这种“假装游戏”成了他们的首选。
草莓也喜欢玩这样的游戏,还常常拉着我和老婆一起。但每次她都要求自己演“爸爸”,而我则成了“小草莓”宝宝。有几位妈妈也问过我这个问题:“为啥玩‘过家家’游戏,孩子喜欢扮演异性?”
男孩过家家喜欢演“妈妈”,是怎么一回事?
有次带着草莓在亲子餐厅聚会,大家都带着孩子,年龄也相仿,小朋友们玩的很开心。但我听到一位爸爸大喊:“林子,你是男孩,不可以演‘妈妈’!”转身看过去,原来是在玩过家家游戏,小男孩被安排扮演“妈妈”,还要照顾“洋娃娃”,有模有样的在喂奶呢!这位爸爸很诧异的跟我说:“林子很阳刚,怎么能扮演妈妈呢,也不知道是哪个熊孩子,出的馊主意!”
“草莓不是也在扮演爸爸吗?你看,她在给孩子陪孩子玩呢,声音都在模仿我!”我边说边看向孩子们。
“能一样吗?男孩不能这么‘娘’啊!”这位爸爸气鼓鼓的说,甚至想上前拉回来孩子。我看到他手攥紧拳头,想往前走,又缩了回来。看着他纠结的表情,我耐住性子跟他聊了一会儿,希望能打消他的顾虑。
一顿饭下来,这位爸爸才算缓过来一点,跟我说自己认知确实有些片面,不够客观,这样对孩子也不公平。确实如此,家长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考虑孩子的问题,却很少耐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
孩子喜欢玩过家家游戏,是源于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观察,以及对家人的模仿。在他们的模仿游戏中,出现了“爸爸”、“妈妈”两种不同的性别特点,意味着他们开始发展“错位”认知,明白每个人不止有单一的角色,想象这些场景,可以让孩子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获得一些掌控。
Tips:对于儿童发展***情能力来说,“错位”认知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假装游戏”是心智的演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前运算阶段所进行的“假装”游戏是其心智活动的表现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
孩子们把日常生活看到的碎片化信息以及零散认知,通过演习、模仿、角色扮演的形式,把这些知识内化,并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草莓小时候喜欢玩的是跟洋娃娃打电话,常常拿起她的奶瓶“打”给洋娃娃:“小美,你吃饭了吗?”“恩,我想你了!”她的表情很享受、很甜美,真的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还会模仿妈妈用手撩头发的姿势,拉一拉自己的头发,然后拖着腮帮,就这样跟洋娃娃“打电话。”
上文中的那位小男孩,已经5岁了,他的认知发展,已经逐渐可以对一类人进行模仿了,更热衷于“角色扮演”。比如他在演“妈妈”,其实就是基于他的观察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孩子把生活中对妈妈这个角色的观察和理解,植入到游戏中。
陪孩子玩“假装游戏”到底有什么好处?
《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到,假装游戏有助于儿童理解额心理和现实的区别,而家庭是儿童早期进行假装游戏的重要场所。
草莓喜欢玩“女王”游戏,她和小伙伴,一个扮演女王,一个扮演陛下,她当然是扮演陛下。有次和妈妈一起玩这个游戏,她把自己的丝巾拿出来当衣服,还给自己戴上了王冠,坐在沙发上,宛如国王一般。两个人还按照她改编的情节进行演绎,有时我也会客串大臣,为女王和陛下服务。相比较过家家来说,这种形式的游戏更高级,不仅需要日常经验,还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草莓很喜欢改剧情,我们则要跟着去演绎。
有次草莓去打预防针,她很怕,但也不好意思哭出来,她觉得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我提议跟她玩“打针”的游戏,让她扮演护士,我则是打针的小朋友,她用蜡笔当针管跟我说:“小宝宝不哭,我是医生,要给你打针了!”打完了还轻轻按一下,并示意我用手按住。等我们再去医院打针,她好像没那么怕了,甚至还自己站到了医生面前,撸起了袖子。
这样的假装游戏,可以很好的疏导孩子的情绪,还能让孩子通过“错位”的角色扮演,逐渐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进而发展***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