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前的皇帝史书上称谥号,如:文帝、武帝、献帝等,而从唐朝开始有习惯称庙号,如:太宗、高宗
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由继任的皇帝起的(当然,真正干这事的还是礼部等管礼仪的官员)
一般情况下,都是用美号,都是好听的(特殊情况下,如亡国之君都是新朝的皇帝给取的,一般不大好听,如隋炀帝、汉献帝等)
相比较而言,谥号应该用途更广一些,不光皇帝有,朝中大臣(高官)也有,能够从一个人的谥号反映出这个人的生平功绩,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史书中使用的话,能够统一起来,大臣皇帝都用谥号
而庙号则是皇家宗庙祭司时用的,用途较窄
因此,唐朝之前史书中一般都习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
但是,从唐朝开始,谥号的“味道”开始变了
唐高祖李渊的谥号前后变了四次,分别是大武(贞观年间)、神尧皇帝(上元元年)、神尧大圣皇帝(天宝8年)、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天宝13年)
而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从此之后,历代皇帝的谥号是又臭又长,如果史书中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那么这么长一串8、9个字实在是不方便,因此就改称庙号,毕竟庙号也能体现一定的生平功绩
可以参考:
ht tp://zhi dao.baidu.com/question/31678336.html?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