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的国营班改革

1.淘汰不合理

如不准用太多胶珠片戏服。有关方面认为戏曲服装是要配合表演艺术的,与其他戏曲的要素都是为同一目标而存在:即以整个戏曲为依归,而不能刻意突出某些角色。

2.取消大佬倌私有

无论是任何角色,所有服饰都是由国家提供的,不能私有。因为私有戏服可能造成色彩或式样的不协调。

3.有专司设计人员

为不同剧目设计服装头饰,亦兼保存、修补及管理衣箱的工作。

4.因为国营

很明显这是建国后学习前苏联剧团的方式,剧团是采取集体负责、集体创作的制度,每个剧团均有独立的艺术委员会,负责设计服装、道具、布景等美术工作,导演及设计人员是根据剧情需要而统一执行这些设计的,而演员则可于会议中提出意见。然后服装设计师便依指示设计服饰,再绘制一系列人物设计图,以供导演及其他工作人员参考,定案后便以其版本去缝制衣饰了。

至於缝制戏服方面,广州市及邻近地区都已渐渐式微了。以前的状元坊现只剩下一间国营戏服店仍在默默经营。广东省的乡村农妇亦因工商业渐趋发达,而改行做其他工作,因收入都比绣花造戏服高。故现今只有极少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之妇女仍替剧团绣花造戏服,有些则改用现代衣车来缝花纹,而不再像以往一样用手一针一针去绣了。本地不能满足需求,便要寻求外来的戏服,故现今粤剧团多跑到上海去订制顾绣戏服。 有些是要到组班时才征集人手,故绝大部分是没有属于剧团的私有戏服。通常是班主聘请一台期的演员时便会向戏服供应商租衣箱,只有大多数台柱及二步针才置有私人戏服,其他演员便要用租来的衣箱服饰。至于一些社团或中心的粤剧团则全部衣饰都要租用了。现今香港租赁戏服的商人不多,比较大型的有已故李荣照先生的复兴公司、任大勋的勋艺和白文彪三家;比较小型的有陈丽瑛和陈国源两家。租金是看日期长短和所租戏服多少而定,例如租一晚,要百多件服饰的便需二、三千元租金,包括运输费用。至于缝制戏服的更少,现今在香港是以陈国源先生的陈源记为主,另外还有一两家“家庭式”自己一个人做的小生意。以前本还有一两家戏服店的,但都转行做其他生意了。故很多艺人在时间赶迫时,便要回内地订制戏服了。

现今香港的剧团众多,特别是一些社区中心、会堂或私人团体的业余剧团不少,加上一些职业的戏班,每年正常演出,加上神功戏或庆典演出,理应对戏服有很大的需求,单*五家戏服商提供服饰似乎不足。但实际情况却不如是,主要原因是每年很少会有数台不同团体的戏在同一时间演出。但现今的状况是否会因将来有更多剧团组成而渐趋紧张,或相反地,因粤剧沉寂,剧团减少而致供过于求呢?我想上述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原因是香港乃一自由经济社会,供求量是会自然调节的,以适应社会需求。香港人是很懂得经商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