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幼儿园小朋友画水粉?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水粉色彩知识,让孩子在水粉活动中对探索色彩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教师了解色彩的规律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本身要对色彩有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色彩素养。颜色是亮色,这是色盲认知缺陷。色彩包括原色、中间色、复色、明度、色相和饱和度,亮色、色相和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在幼儿园,孩子主要学习区分和使用基本颜色——原色和中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多种颜色,如棕色、品红色和无彩色,然后学习区分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颜色的认识有助于儿童更有意识地使用颜色。当然,在儿童艺术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儿童自发的、本能的情感冲动,让他们全心全意地自由选择色彩的运用。教师要以单元为单位,循序渐进地设计能触动孩子心弦的有趣话题,让孩子从小就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

兴趣是入门的前提,也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孩子教育的先导,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有兴趣。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欢颜色,有的甚至抵制美术活动。为了引导他们对色彩的追求,发展他们的色彩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从水粉画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

1.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追求色彩。

比如有些孩子的被子颜色鲜艳,色彩和谐,非常漂亮。在孩子睡觉前或者拿小毛巾前,我有意识地喊一声让孩子发现:“啊!这被子真漂亮。黄色和红色搭配起来很好看。妈妈你真有眼光!”“哇!这个被子也不错,蓝色印的橘黄色的花。看起来棒极了!”在我的假意中,孩子们一个个被吸引住了,他们都很体面地享受着。有小朋友不甘示弱,说:“张老师,我的被子也好看!你看,有这么好看的颜色,我最喜欢了!”于是,孩子们不得不自己找被子,并渴望介绍他们漂亮的被子。借此机会,我设计了一幅拓片画——《美丽的小被子》,引导孩子们用纸团、树叶、一些水果、蔬菜等拓片方式,在用彩纸做成的裁剪好的大被子上,摩擦出自己喜欢的鲜艳颜色。所以漂亮的裙子,小毛巾,节日装饰品等等都是不错的主题。我随机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丰富多彩的颜色,用心设计活动,让孩子在好奇和兴趣中逐渐对颜色产生兴趣。

2.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水粉活动中追求色彩。

我根据水粉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涂鸦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探索色彩。首先,我让孩子认识了各种水粉颜色。看到这些,他们跃跃欲试。我也迁就他们,说:“你和他们在白纸上做游戏,会有新发现的。”结果,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画纸上画出这些颜色,玩起来。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的颜色不见了,却变成了许多他们见过的、没见过的颜色,而且有些灰暗。这样孩子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喜欢水粉活动。

其次,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在水粉活动中掌握一些色彩技巧,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感受。

美感是个人主观体验,个体差异很大。这个时候,孩子对颜色有了自己的喜好,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大大提高。他们最喜欢的颜色是纯度较高的颜色。屏幕上的颜色种类也增加了,但不考虑颜色的和谐美。有的孩子只用几种颜色而忽略其他颜色,作品单调,很少换色;有的孩子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中大量换色,使作品显得色彩斑斓、凌乱、色彩不协调;有的孩子不停地混色,总是把画面弄成灰色;有些孩子着眼于现实,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为了全方位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让他们有强烈的美感,我从水粉画的色彩规律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

1.引导孩子从水粉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

儿童处于迷失方向和不规则的状态。虽然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与性格、气质、兴趣有关,尤其与年龄有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我们无法衡量成人给孩子画画的标准。教师应从幼儿的绘画心理入手,设计有趣的话题,渗透理性的引导,让幼儿在玩耍和绘画中学习色彩的知识。

1.原色练习。

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各种颜色的花和烟火,底色为黑色。他们发现亮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很棒。

2.选择与对象相似的颜色。

随着儿童对颜色感知能力的逐渐提高,儿童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也由粗变细。在引导孩子选择颜色的初期,可以启发他们选择最突出、最简单的颜色。在孩子选择颜色的时候,老师要注意不要把颜色说的绝对,要调动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并展示出来。比如在《树》中,我组织孩子们在操场上观察这棵树:树干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并让孩子们展示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的颜色。所以有些孩子在画树干时,除了棕色以外,还用绿色、黑色甚至白色。有的小朋友在画叶子的时候,有绿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甚至有黑色的,来混合不同的绿色,来画出嫩的,老的,绿的,脏的叶子。再比如“苹果”。我让每个孩子带一个苹果。经过观察,孩子们用红、白、黄等颜色来表达苹果的颜色。

3.配色。

色彩搭配是儿童在更多感知色彩的基础上,依靠直觉感受进行的创造。从儿童对色彩的审美观出发,表现出个人对色彩的兴趣。儿童基本上都是用明暗对比明显的方法来探索原色之间、原色与中间色之间、同色的明暗之间的对比,从而使画面明亮。比如很多小朋友在指导小朋友画“花布”的时候喜欢把红色和黄色、黄色和紫色搭配起来,我就对他们说:“其实蓝色、黑色、棕色都是想把你的花布装扮起来。不让它们和其他颜色搭配,会好看吗?!"孩子们创造性地将这些颜色与其他颜色搭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逐步提高孩子的色彩感和配色意识,禁止教给孩子一种固有的配色方法,阻碍他们的创作。

4.语气。

从局部配色到整体配色,体现了色彩与内容的联系。比如引导孩子用暖色表达节日气氛,用冷色表达夜晚和冬天。在配色上,不受配色规律的限制,而是凭直觉,所以用起来会很大胆。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运用自己的直觉选择多种配色方案,平等地观察孩子的色彩感受。比如,引导孩子画“下雨了”,组织孩子观察雨天天空的颜色,雨中行人和物体的颜色。所以小朋友用灰色调来表现天空的颜色,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雨伞和雨衣,画面效果会好很多。

2.尊重孩子的个人色彩风格。

有些孩子喜欢深灰色。这时,教师不能强迫孩子使用明亮的颜色,更不用说用言语攻击孩子的颜色意识:“为什么这么丑?天黑了。”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黑暗中寻求光明,让孩子的作品明亮欢快。比如画鱼的时候,李昂一个小孩把鱼画的很脏,湖被画成了黑色。当他问他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湖被污染了,所有的鱼都死了。于是,我马上引导李昂里的小朋友:鱼都死了,多难过啊。然而,许多鱼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在清澈的河里快乐地游泳。你看,我们公园的池塘那么蓝,那么清澈,鱼那么快乐!后来,我和他用白色、蓝色等鲜艳的颜色来保存作品。现在,孩子分辨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在逐渐提高。在用颜色表达情感能力的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可以根据物体固有的颜色进行着色。画面中的色彩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丰富,有时还能配合主题表达画面。

最后,要引导孩子在艺术欣赏中提高色彩能力。

艺术欣赏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体验来自于个人与作品的互动。对视觉艺术的感知不仅仅取决于一般的感知能力。还包括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施瓦茨(Schwartz)在1965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艺术品味和创造力受到周围环境中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品种丰富,色彩完美。在引导孩子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自己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结合自身经历,引导孩子充分表达对绘画的感受。比如,在欣赏一幅名画之前,我让孩子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话去想象:清晨,我在郊外散步,我闻到了它,走近了它。池塘里的睡莲真的很漂亮,颜色是XX。有的睡莲,有的,小荷叶,带着XX的颜色。引导孩子感受后,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提供素材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模仿。

除了引导孩子欣赏名画,适时引导孩子欣赏生活中身边的色彩,比如园内外的风景;公园里的儿童作品,不同时期天气的颜色,儿童喜怒的颜色,节日的颜色等等。随机引导孩子欣赏色彩和各类作品,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色彩能力,在艺术欣赏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注意活动室壁画布景的色彩效果。孩子感受环境的能力很强,环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索色彩的兴趣。长期以来,在活动室壁画的布置上,我在色彩上花了不少功夫,用色彩来激发孩子的感情,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让孩子一直用颜色交流。比如将废弃日历中一些色彩丰富和谐的画作或儿童作品进行装饰,在一面墙上形成艺术鉴赏栏。

为了让孩子们把自己的色彩知识和审美情趣投入到修改后的画作中,老师特意给了主题,孩子们自己构图,用色彩来表达。比如:迎接国庆,庆祝元旦,春天来了等。孩子们可以用暖色表达节日的浓厚气氛,用暖色和丰富的色彩表达春天的生机。努力营造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树立良好的美感,激发其艺术感受,形成表达美、创造美的浓厚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多方位、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色彩环境和条件,尊重儿童的个人审美倾向,提高儿童的色彩能力,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