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和尚们观舍利子,点灯拜佛,让所有的士绅和老百姓都挂灯。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元宵节的节日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的长度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从正月初八到十七晚上都要点灯?刚关灯十天。

灯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一只神鸟被困并降落在地球上,却意外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

玉帝得知后非常生气,立即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了大地,把所有的人畜财物都烧掉。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苦,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湘云赶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当头一棒。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装饰房屋,放鞭炮,放烟花。这样玉帝就会认为人被烧死了。

大家点头说好,就准备分头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玉帝低头一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他认为这是大火的火焰,人类被烧死了。这样,人们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从那以后,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元宵节,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上元节,指的是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这一夜叫做‘元宵’;也叫‘原野’和‘元西’。元宵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始于唐朝。

为什么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说来话长,也许有些读者听说过“吴金情不自禁”和“让夜晚过去”这两个词。‘金吾’是古代官名;武陟官员负责皇帝的警卫、礼仪仪式,并观察首都和公共安全。其名称、制度、权限历代不一。唐宋以后,出现了金吾卫、将军吴金和校尉吴金。

古代掌管京中禁卫的吴金,禁止夜行,正月十五才开夜行禁令,说是“吴金没办法”。据舒《西都杂记》“西都(长安)街上,有萧之召,禁夜行;"但正月十五,吴金被告知放松,前一天,后一天."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曰:“不可不夜,不可不冲玉。”

“让夜晚去吧”和“吴金没办法”是一个意思。正月十五晚上,禁令暂时放宽,允许人们夜间行走,称为“放夜”。据宋高澄《岁时事济源风俗》“唐睿宗生于第二年(公元713年)正月,先放宽出入管制;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夜开重门成就阳。”在朱亮开平市中心,方门(古代街巷的大门)开放了三个晚上.....太平兴国第六年(公元981年,宋太宗年),下令晚上要开灯。

据笔者考证,宋高澄的记载有误。元宵节“放夜”或“吴金没办法”的规定,想必在唐睿宗出生前两年(公元713年)就有了。因为史书上最早记载的元宵节是唐中宗景隆四年(公元710)。而笔者发现,在全唐诗中,唐高宗年间(649-683)的学者崔志贤写了一首诗,记录了对灯笼的认识和经历:

今晚,城市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玩吧。鼓声激荡,风景新。月下多骑,灯前看人。欢乐无穷,歌舞将到天明。(元代萧瑜情《全唐诗卷072_004》)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661-702)也记载了元宵节:

三月五月华新,春游。邀洛杉矶歌,追宴小平金。楼上看珍珠妓,车里看玉人。小芳并不是非常美丽,所以你可以随意观看灯笼轮。(元代萧瑜情《全唐诗卷084_030》)

陈子昂诗中的“35”其实是“15”。崔志贤在他的诗《歌舞到天明》中写道,意思是要“让黑夜过去”。因此,中国古代庆祝元宵节和灯笼的习俗应该始于唐高宗时期。

夜禁之所以开三夜,是为了让百姓有灯笼,逛花灯市场;而且有时候连皇帝也要微服出宫,和百姓一起赏灯。据史料记载(见《旧唐书·钟宗基》)景隆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习安和魏如昀微服出宫看花灯,发现花灯市场人山人海。和皇后商量后,中宗干脆叫宫女们过来看热闹,于是数千名宫女穿上便服,一起出门逛花灯市场。怎样才能看到热闹的灯笼市场?当时的大臣张硕有一首诗:

萼楼雨露新,长安百姓安。龙捧红鹤树千灯,鸡踏莲花,春万岁。35号皇宫演春戏,下雨刮风不要吃醋。西域灯轮在千影关闭,东华金雀湾重新开放。(第十五夜,指挥口号踩歌词《全唐诗卷089_032》)

诗中的“灯笼轮”指的是大型灯笼,或者说是大型花灯。当时从西域传入韩国的“灯笼轮”并不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元宵灯会(或灯彩造型)是由唐人在唐睿宗出生的第二年正月十五之前制作的。据昆《朝野一书》卷三记载:“宗瑞生二年正月十五,在京城安福门外做灯轮,高二十尺,锦衣,玉饰,燃灯五万盏。唐代的1尺大约是现在的0.267米。那么20尺高的灯笼现在大概是53.4米,现在至少有18层楼高。而且里面点着五万盏灯,像花草树木一样。我们不得不佩服唐人的智慧和制造技术的神奇。

如前所述,唐中宗·李习安和魏如昀微服出宫观看灯笼。随后,他们还到刺史萧知忠的官邸坐了一会儿,才乘车回宫。没想到,宫里放出灯笼的上千名宫女,有一大半再也没有回宫。或许是唐太宗让三千多名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嫁娶的先例(详见《贞观政治家仁夫》),唐中宗也没把宫女不回宫放在心上,于是第二天晚上又带着皇后出宫逛花灯市场。

那么,除了看花灯和逛花市,还有什么节目呢?当然,歌舞类节目必不可少。此外,唐阳炯《上元宴》云:“百戏胜于龙,千门强宫。”这里的“鱼龙综艺”是指古代综艺节目中可以变成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也是综艺节目的名称。据《汉书·西域传》“设酒池肉林,待客四夷,作《巴渝》杜鲁,《姬伯》海中戏,铺龙灯,达角观之。”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指出:“鱼龙是遗兽。他先在庭中戏水,后入殿搅水,化为比目鱼,跳去洗水,以雾遮天。完了就变成一条八脚黄龙,然后从水里出来在场上玩,炫太阳。”换句话说,农历正月十五有个叫“龙鱼戏”的节目,值得一看。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灯节》这首诗,也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五台是古代繁华之地,偏爱元宵节。春天前和后天都是晴天,大街小巷都被当成了灯笼市场。折玉千片似鬼魅,削万眼穷;两个产品先争新,别等东风。到处玩累了种麦种莲,抽空进城看看;酒满歌,夜夜如正月上半月。灾不如三,民如春寒;好在农家缺田,这才发现城里的灯笼行情不错。(《全宋诗话》卷05)

我想诗中的“灯影戏”一定是大人小孩都爱看的节目。“折玉千片似鬼工,削万眼穷人力”是制作灯笼的绝妙壮举。而“博赛”又叫“博成”。也就是柳博、吴歌等古代棋艺。这种游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

自宋代以来,元宵节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在宫殿里制作灯笼,悬挂起来供皇帝和其他人观看。据《宋世稳元二》“元Xi至余干(宋太宗赵光义)元门观灯,贾政献诗一首,五言十韵。”据《松石李嘉四》记载:“郑和三年(宋徽宗年号,1113),正月,放花灯五天。2005年12月29日,赵静的龙门被预先规划为元朝的夜晚。它真的想观察民风,观察紧张,装饰和平,为国增光,而不仅仅是为了去河南旅游。”以下酒席及四首御诗,特赠蔡京大师。

明朝文渊阁的大学者杨曾写了一首诗,描述他在宫中观看元宵节时的所见所闻:

元观灯(三首)

于海升平日,元宵节。

凤阁彩云飘,红雾围龙旗。

歌曲《管春在移动》和《银河夜深》。

万方和颜夕一样,已经很久了。

禁园东风暖,蓝天月中。

千龙戏珠,罗绮百花争艳。

云香美,星桥红。

和平是一种享受,今晚也是如此。

象纬在天,尧空。

云遮雾绕,繁星点点。

宝地春来应满,金门夜未满。

成千上万的官员陪宴,在明廷跳舞。

最有意思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的元宵节。清圣祖康熙皇帝打开中南海让大臣和普通百姓进来看灯,和百姓一起过元宵节。据《清史传》271文渊仪记载:“第四年晚,圣父在南海放灯,让臣民作观,严嘉(徐佳琰)应作记录;它们都被称为“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