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和行政上班族,23岁的女生选哪个?

育儿老师和行政内勤谁更有前途?

“可编码”的工作可能会遭受人工智能的“降维打击”。就连马斯克也公开发表了“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的言论。

不过,还有一句谚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乌云背后都有金边”。换句话说,技术革命会让很多职业濒临灭绝,但也会为很多职业提供新的杠杆。我之前说过,现在“好职业”和“坏职业”的界限和定义开始发生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技能更有前途?本次讲座,我将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向大家展示另一种择业逻辑。

1.育儿老婆和行政秘书谁更有前途?

我先问你:育儿大嫂和大公司秘书哪个职业前景更好?

传统上来说,大家一定认为秘书工作比育儿好,为人服务的工作怎么能和公司白领比呢?但是听了上一讲,你一定知道大公司秘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数据整理,数据统计等等。这些任务在未来很容易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因为这些任务是“可编码”的。

育儿呢?我告诉你,我的养嫂08年来北京的时候,起薪1000元/月,现在8000元/月,各种福利,涨幅800%以上,年均涨幅20%以上。听起来不错吧?我告诉你,这不好,但相当好。

童养媳的工资每年涨幅在20%以上。你知道同期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增幅吗?但是8.6%。然而,一些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涨幅甚至更低。比如北京各大高校归国教授的加薪幅度,虽然不同,但基本都在5%以内。

更有发自内心的数据:我们团队在研究了全国各职业的招聘薪资后发现,2019年全国育儿妻的平均招聘薪资为6009元,美容院的平均招聘薪资为6280元。秘书/行政文员招聘工资怎么样?才4650元。

显然,技术型蓝领的工资已经开始超过“可编码”工作的白领。这一趋势在2020年将更加明显。

很多白领工作因为“可码”而贬值,那么为什么技术蓝领的收入会大幅上升呢?

二、社会性智能职业、创造性职业、感知性和操作性职业。

这个答案应该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前途的三个技能中找到。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有三种技能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社交智能”、“创造力”和“感知与操纵”。

“社交智慧”包括社会洞察力、谈判能力、同情心等社交和情感能力,“创造力”包括独创性和艺术审美能力,“感知和操作能力”主要指手指灵敏度、协调操作能力和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

这些技能主要包括“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或者说那种抽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非常动态的,不可预测的。而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命门——所以任何需要这三种能力的职业都极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哪些比较有前途,对应现实生活中的职业?为了让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更清晰的感觉,基于上节课提到的牛津大学两位经济学家弗雷和奥斯本的研究,我们根据每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列出了200多个被人工智能取代概率小于30%的“低风险职业”,并将其分为社会智能职业、创造性职业、感性和操作性职业以及需要上述技能的全能职业。滑动到最后可以看到这个表单。我选几个典型的给你讲讲。

比如,为什么育儿大嫂有价值?我们通常认为养孩子的妻子是一份“为人服务”的职业,但实际上这是一份典型的“社会智慧”的职业:她们的工作不仅包括机械洗衣、做饭,更重要的是需要与孩子交流。好的养育孩子的妻子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运动技能、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早期训练。更何况,在中国式的家庭中,抚养孩子往往需要同时与家庭中的几代人相处,这就需要很高的社会智慧。

你去市场上观察一下,那些优秀的育儿姐姐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工资都在飙升,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育儿大嫂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只有8.4%,远低于秘书/行政文员的96%,甚至低于职业经济学家的43%。

教师也是社会智能职业。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行和三观,这些都是机器人很难做到的。小学老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只有0.44%,几乎是所有职业中最“低风险”的。

再比如,“创造性”职业包括自然科学家、艺术家和R&D工程师。毋庸讳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达,需要源源不断的“美”的创造力,而情感表达和美都是人类的主观产物。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活如死。”人工智能虽然可以逼真地模仿艺术家的作品,但它没有情感,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也无法开辟新的技法和流派,因此很难取代艺术家的职业。数据显示,艺术家(包括画家、雕塑家、插画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仅为4.2%。

软件应用开发工程师也是典型的创造性职业,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新的软件,开发新的软件功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只有4.2%。

美容美发师、急救医护人员、飞行员,这些都是对“感知和操作”要求很高的职业。比如美容院面对成千上万的顾客,需要设计造型和非标准化的精细化操作,这是典型的感性和操作性职业。急救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病情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采取精准、专业的抢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只有4.9%。

医护人员是典型的“全能”职业:需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患者人文和心理关怀,需要社会智慧;面对工作中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新病例思考新的诊疗方法,这就需要创造力;在手术和理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大量的精细操作,这也很考验“感知和操作能力”。这种职业非常明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很低。

第三,人工智能有助于“好职业”

综上所述,这些职业都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潜在职业。两者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职业发展主要依靠社交能力、创造力、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些“可理解但难以表达”,很难被“编码”。所以人力资本增长速度快,贬值速度慢——年轻人选择这样的专业赛道,相当于选择了一个更有潜力的创富赛道。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这些职业不会被取代,但是人工智能会帮助他们。

因为一个创造性的职业,其实涉及到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一个医生要写病历,要看电影,要做常规操作;北京大学一名生物学博士生,一天要花很多时间刷试管、洗瓶子、准备实验材料。一位人民教师经常熬夜批改学生的作业。人工智能可以将人类从繁琐的程式化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需要创造力、判断力和社会力量的部分,增加这些“未编码”技能的溢价,无形中增加了这些职业的价值,使其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