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哪些策略?
一,卡通化,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机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门让人感到快乐的艺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享受学习、热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几个表情丰富、夸张幽默的动态人物,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材鲜活起来,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智慧和活力,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学生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展示多媒体课件:森林游戏,小动物的热闹场景)。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聚集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参加。你想去吗?”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的时候,他们就有问题了。“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坐车去,但是早上这个时候要走(7点钟放钟模型)。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向这个(6点钟位置竖起钟模型)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来到集合地点,却发现我们同学一个都没到。为什么,孩子们?(哦,早)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同学来了(贴8点的模型)。他也没看见任何人。为什么?(原来他迟到了。)看来,要想做一个守时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坐车去大森林,首先要正确理解时间。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认识时钟,并与时钟兄弟交朋友。”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甚至激起了学生热切的求知欲望。
再比如:我在教“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这个应用题的时候,先用课件演示了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有多少?”演示两个动物的争吵过程,学生一下子融进情境,非常焦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明白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玩耍和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老师展示课件,并给出儿歌:你拍一个,我拍一个,1919好朋友;你拍两个,我拍两个,2828,手牵手;你拍三个,我拍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三个,你拍四个,四个,四个,四个,六个,六个,一起拍;你拍五,我拍五,五只手伸出来。学生两人一组拍手读儿歌:学生在直观轻松的游戏中感受10的作文,其乐融融。这样游戏和知识融为一体,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比如:在矩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各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灌篮高手提问,引入新课:“同学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哪个部分是长方形的?哪一部分是正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这样,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可以将知识学习融入到新颖独特的娱乐形式中,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第三,提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老师请同学们看了两代情故事的电影片段:两代情在财主家干活,财主在发工资的时候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扔到空中,它们都面朝上落地,那么这袋金币就是你的,否则,你要付给我一袋金币。然后老师问:“告诉我们,两代情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上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两代情赢不了,因为金币太多;有人说两代情不一定赢,要看运气;有人说两代情一定会赢,因为两代情很聪明,一定会想出办法;也有人说两代情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竞争不公平...老师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等几种可能的结果,引出话题,再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老师想看看谁能通过下面的学习,帮两代情想出一个点子,赢得这袋金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重点展示课件,设疑解惑,犹如雪中送炭,教学效果良好,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比如:教《知左右》的时候,开头放了一个动画: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怎么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和猪八戒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叫他走“右边”;猪八戒往回走的时候问路,行人都叫他往“左”走。回来时,孙悟空叫唐僧走“右”,八戒叫唐僧走“左”。他们想,“我们应该走哪条路?”激烈争论。这时候老师问学生:他们俩谁对?学生可以用哪些知识来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整个课堂突然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继续使用多段动画作为引导,让学生的内心得到了老师的引导,教学紧凑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视听媒体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将静态的图形符号转化为动人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和旋转图片,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态图片,直观生动地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并将图形的剪切、旋转、平移过程通过图片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伴有优美的声音,有利于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观察。不需要老师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原理,成功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迁移,强化新知识,突破难点。
再比如:《认识圆》一课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轮子一定要圆?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如果把轮子做成长方形或者三角形,会没事吗?为什么?老师如果只是讲解,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看不到这种可比较的对象,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跳跃;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上下移动;车轴没有安装在圆心的汽车正在歪歪斜斜地行驶...学生在笑声中直接感受到轮子是圆的,轮轴要安装在轮子中心的道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给课堂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