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诺曹简介
匹诺曹简介
关于作者:
科洛迪(1826—1890),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很早就投身于民族复兴运动,后从事新闻工作,撰写社会新闻和戏剧评论。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童话《贾涅·蒂诺漫游意大利》和《米·努佐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对话向年轻读者介绍各种科学知识。1880年代表作《匹诺曹》在《儿童日报》连载,单本出版1883。作品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幽默,以生动搞笑的故事讲授。《匹诺曹》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赢得了全世界小读者的喜爱。
主要作品:
小藤条(1876)、小木片(1878)、小藤条漫游意大利、小藤条地理、小藤条语法、匹诺曹、眼睛和鼻子(1881)。最后两部作品是:快乐的象征和讽刺杂谈。
内容介绍:
一位名叫格培多的老人没有孩子。他用木头雕刻了一个木偶,并给他取名为皮诺奇。皮诺奇一直想做个好孩子,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他逃学,撒谎,交了坏朋友,被骗了好几次,一直不改初衷。后来,一个天蓝色头发的仙女教他,每当他说谎时,他的鼻子都是长的。他撒了三次谎,鼻子那么长,在屋子里根本不可能转身。这时,皮诺奇开始醒悟,但还是抵挡不住坏孩子的诱惑,跟着他去了“玩国”。几个月后,皮诺奇的头上长出了一对驴耳朵,然后他变成了一只完整的驴,被卖给了马戏团。不久,皮诺奇在表演中摔断了腿,被马戏团老板卖给一个商人剥皮做鼓。紧急情况下,仙女救了他。皮诺奇决定改过自新,终于有一天他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
人物介绍
匹诺曹是作者虚构的人物。称之为“虚构”,是指现实生活中没有像匹诺曹这样有生命的木偶人。他曾经是一块木头,“这块木头不是珍贵的木头”,也就是“火炉、壁炉里生火取暖”用的柴堆里的普通木头。后来经过一番劈砍、劈砍、刨削,变成了人(“木偶人”)。而《匹诺曹》人物塑造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就在这里——匹诺曹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和物性以及它们的有机统一。
作者在写《匹诺曹》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具有“木头”的特质。比如皮诺奇的脚被火烧了。皮诺奇又累又饿,一点力气也没有。他没有力气站起来,于是他坐下来,把他又湿又脏又脏的脚放在火盆上。他只是睡着了。当他睡着的时候,一双木脚着了火,一点一点地烧成了木炭和灰烬。"奇妙的是,就在这时,皮诺奇的父亲格培多敲门回家了. "可怜的皮诺奇昏昏欲睡,还没看到自己的脚已经完全烧坏了。所以他一听到父亲的声音,就跳上凳子跑去开门。但他摇晃了两三次身体,突然直挺挺地倒在地板上。“例如,皮诺奇为了救他的父亲跳进了海里。皮诺奇在鸽子的带领下,去海边找他的父亲。他在远处发现了他父亲的船。爸爸似乎也看到了他。这时,“一个孩子从礁顶跳进海里,喊着‘我要救爸爸!’”“但是”皮诺奇只是一块木头,所以很容易浮到水面,像鱼一样游来游去。我看见他一会儿被海浪冲走,一会儿掉到水里不见了,一会儿又在离岸边很远的地方重新出现,伸出一条腿或者一只胳膊……”在这里,匹诺曹的人和身体特征可谓淋漓尽致。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匹诺曹的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趣味十足。也可以说,这种人性与物性的有机统一是《匹诺曹》成功的前提。
匹诺曹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一颗心。他爱他的父亲和所有的好人。爸爸在下雪天用外套给他买了课本。他感动得扑过去拥抱父亲,在父亲脸上到处亲吻。他四处寻找他的父亲。为了救父亲,他毅然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闯进了大鲨鱼的肚子。为了那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好心小丑,他宁愿去死。当他听说那个有着天蓝色头发的善良仙女突然去世时,他难过得哭了起来。他有上进心,渴望上学和学习。他提议他的父亲“马上去上学”。他渴望得到“最重要的东西”——识字课本。他热爱劳动,不怕吃苦。为了赡养年迈的父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摇滑轮,编草筐,还亲手做了一辆漂亮的座椅车,推着父亲出去散步,让他呼吸新鲜空气。但他也是一个很调皮的人,有很多缺点。经常凭气质做事,经常闯祸。善良的蛐蛐告诉他,“孩子不听父母的话,随意离家,永远不会有好结果”。他不仅不听,还用木槌打死了蟋蟀。他整天玩,到处游荡。为了看木偶戏,他不知何故卖掉了他的识字课本。他想发财,跟着猫和狐狸在奇迹之地种金币。结果他不仅白白损失了五个金币,还差点送了命。他受不了小灯芯的鼓励和玩国的诱惑。当他和国家玩的时候,他几乎变成了永远的驴子。
作品欣赏
作品主题
这本书描述了匹诺曹的木偶从一个任性、调皮、懒惰、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耍的人,成长为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勤劳、孝顺长辈、关心他人的好男孩的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发生在匹诺曹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天生的本性需要多方面的修正。换句话说,自然天性中往往有很多不完美的表现,等着我们一步步去克服。
匹诺曹要揭示的真相并不复杂。它依靠一个木偶才有形象,只是为了向我们解释一个人从不完美到完美,从不快乐到快乐的曲折历程。问题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不是一个人天生就能明白的。否则,匹诺曹就不用费劲地完成这门课程了。
这个童话故事通过皮诺曹曲折离奇的经历,展现了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导孩子要抵制各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热爱学习和劳动、乐于帮助父母的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木偶的形象。他聪明、善良、调皮、任性,他的故事给孩子们有益的指导和艺术的感染。
匹诺曹是一个童话故事。然而,与西方的童话不同,它没有描述美丽的公主和贵族在大城堡中的生活。匹诺曹的冒险故事都发生在意大利真实的普通人中间,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匹诺曹》不仅教导孩子们如何做人,还通过隐喻和影射揭露了19世纪意大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落后丑恶现象,如贫富差距、劳动人民的贫困饥饿绝望、司法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虚伪等等。同时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意大利哲学家贝内代托曾评论说:“用来雕刻皮诺·乔的那块木头其实就是人本身。”
艺术特色
《匹诺曹》开头用游戏风格写了一段调皮的会说话的木头,让樱桃师傅和格培多反目成仇。被雕成木偶后,他更是顽固异常。他逃离了家庭的温暖对待和学校的严格束缚,走向社会独自面对社会的挑战,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危险...作者随心所欲的游戏之笔,驰骋自如,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皮诺·乔离家出走,父亲强行将他逮捕;皮诺·乔累了,把脚放在火盆上睡觉,他的脚被烧掉了。他不听会说话的蟋蟀的劝告,落入杀人强盗手中;他撒谎了,受到了惩罚,鼻子也长了...可以说,一波又一波的动荡,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这些似乎都是游戏甚至是荒诞的情节,其中荡漾的特质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出版时,意大利正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大人用国家和民族的意志把孩子培养成了兴国的栋梁,却不知道这抑制了孩子游戏心理的发展。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不在规范范围内越界,而这个鲁莽的皮诺·乔,用他充满游戏色彩的冒险,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个眼界。这种所谓的现实缺失,是靠幻想来弥补的。孩子渴望补偿,渴望释放,渴望突破现实的局限。同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不可能有机会亲自冒险,用亲身经历满足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游戏的形式来突破,实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行为。科洛迪以游戏精神构建故事,设置了一个完全虚构的皮诺·乔的冒险世界,让孩子们在完全架空的环境中,把自己变成架空的人物,让思想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