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开始说谎了。

家长叙述:女儿现在快五岁了,一直以为只是个不成熟不懂事的孩子,但相对来说,养起来也不算太麻烦,而且好管听话。最近发现她特别爱说谎,问她是谁把毛绒玩具狗放在楼道地板上的。她一口咬定不承认是她放的,还说肯定是她奶奶放的。我不会因为她无意中做错了事而惩罚她,但撒谎显然是故意的错误。这时,我开始批评她,她也不认错,直勾勾地盯着我,继续撒谎。有一次女儿想用瓶子喝水,她爸爸说:“你这么大了,不要用瓶子喝水,用你的小杯子喝吧!”但她坚持用瓶子喝,当她看到我来了,她抱怨说,“妈妈,爸爸不让我喝水。"爸爸很惊讶:"我的孩子,你是怎么学会撒谎的?“我什么时候阻止你喝水了?”还有一次,孩子早上抱着枕头跑到奶奶跟前说:“奶奶,我想和你一起睡。”妈妈让我睡在尿里,爸爸不让我起来。“事实是,我女儿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尿床了。我没有及时发现,也没有给她打电话,就先起来了。她认为她母亲忽视了她。躺一会儿,女儿想起来,爸爸可能太困了,没时间帮她穿衣服,就让她躺一会儿,女儿也会说这样的话。而且,最近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女儿说谎的能力越来越大。她爸觉得女儿故意撒谎不是好事,脑子太灵嘴巴太灵。她长大了会不老实,肯定会吃大亏。当她撒谎的时候,一定要严肃教育批评,不能姑息。不过,我觉得女儿就是有点矫情,喜欢宠自己。孩子的奶奶说,孩子胆小,怕被批评。他越勇敢,就变得越渺小。我们成年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知道我女儿的表现是什么原因?我真担心她会养成坏习惯。我该怎么办?

解读:母亲描述了孩子说谎的情况。面对孩子的表现,父亲认为孩子在撒谎,母亲认为孩子在矫情。撒谎的含义是孩子说了与事实不符的话,这与孩子的认知判断水平和语言水平有关。说谎是孩子故意掩盖或歪曲事实,这与道德有关;矫情的是孩子娇惯自己,总觉得委屈,抱怨委屈。

在幼儿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他们有着非常可爱的天性,并且仍然保留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喜欢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尤其是有趣的游戏。这些都是孩子们想要实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些愿望,他们往往无法顾及更多其他因素。比如小女孩想把玩具狗放在走廊的地板上玩角色扮演游戏。这是一种想象和实践的尝试,很有意思,但在当时,地面并不被认为是脏的。一旦母亲提出这个问题,孩子就会当真,害怕被母亲责骂和惩罚。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所以我坚决否认事实。也许是为了让自己更“无辜”,也许是奶奶平时特别宠她,所以把过错都推到奶奶身上。其实我妈只是随口一问,但是胆小的孩子有很强的负罪感。她总觉得自己犯了大错,母女二人可能都误会了。不知道我妈是不是也觉得把玩具狗放在楼道地板上真的很有想象力,很实用。

另外,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这是认知事物真相,使自己行为合理的基础。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事物的多面性和片面性,思维和认知的灵活性,知道可以用灵活的思维方式夸大或缩小事物,或者提出事物的片面性,从而扭曲事物的本质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自我安慰,自我保护。比如这位家长描述的“爸爸不让我喝瓶子里的水”就变成了“爸爸不让我喝水”。小女孩似乎无意中缩小了体型,这不仅弥补了她需要用瓶子喝水,还把责任推到了父亲身上。

但是,不管孩子的思维有多灵活,对事物的理解有多深刻,语言的组织能力有多强,他的思维仍然不深刻,不完整。同时,由于孩子做事不独立,不能主动配合父母照顾自己。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挫折、不愉快、不舒服都推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责任也推到别人身上。比如一方面她可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开口,没有及时主动和妈妈提出来;另一方面,她睡在又冷又湿的床垫上很不舒服,她已经习惯了。她以为妈妈会及时发现她尿床,帮她处理,可是起床后却没有发现。她认为她父亲应该知道她不舒服,会帮助她。结果她被动等待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让她觉得很不开心。最后,为了弥补早上的不适和被父母“冷落”的感觉,她主动去找奶奶。

其实会说谎的孩子都很聪明。他已经能够区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也意识到如何说和做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无中生有”或者“强词夺理”,是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已经很清楚什么是可以争取的,什么是成年人最后的让步。所以为了满足不合理的要求,避免惩罚,他们会主动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提出自己一个人就能赢的因素,让自己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懂大人的判断,很容易察觉他们的诡计。当大人发现孩子用诡计达到目的时,大人会担心。这孩子怎么会撒谎?无论如何,对孩子来说,诚实是最重要的。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孩子只有在内心感到不安全和脆弱的时候才会说假话,但说了假话之后,内心更加脆弱。那些故意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孩子,心理多少有些脆弱。弱势儿童并不总是依赖父母或最爱他们的人,而是依靠头脑的灵活,通过故意说谎来为自己开脱,缺乏对父母的信任,缺乏对事实和诚信的坚定。上学后,我犯了错误或者没有做该做的事。比如我没写作业。有些孩子会很固执,不肯承认事实。还有的是多面的,灵活圆滑,总是把事情讲得天衣无缝,会影响孩子健全道德的形成。所以,父母在以自己强大的分析判断能力强调事实,判断孩子谎言的性质时,必须考虑孩子是否不安全,是否能接受父母表情的“对抗”,以更多的情感关怀和更多的面子对待更脆弱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说谎纯粹是为了好玩,看着父母假装被忽悠,他们会觉得很好笑。其他孩子发展了想象力和语言能力。描述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件和场景,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这个游戏很有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家长不要把这些原因造成的谎言看得太重,更不用说把认真教育孩子当成谎言,而是尽量多幽默地和孩子交流。

引导: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谎言越来越多的时候,不要马上怀疑,更不用说确信孩子在说谎,这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沉重的道德负担。有时候,孩子们经常开玩笑,因为他们觉得好笑或有趣。如果受到父母的指责和批评,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不明白父母在说什么,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却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父母草率的判断,往往会让孩子天真、幼小的心灵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毕竟三岁的孩子还谈不上道德意识,甚至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

建议家长首先对孩子保持冷静,多方搜集证据,然后分析、思考、推理、判断到底是什么不符合要求,导致孩子说谎。一旦他们思考判断,父母的思路就清晰了。比如父母认为孩子想喝一瓶水,是因为想重温婴幼儿时期的感受,而是出于怀旧和游戏心理。他们不是说要做一个不想长大的宝宝,不要给孩子承诺。孩子在失意的时候向妈妈抱怨,是故意片面强调爸爸的错。爸爸可以真诚地向孩子解释:“宝宝想喝水。爸爸特别愿意给你,但是他觉得宝宝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用杯子喝水了。但是如果你觉得用瓶子喝水很好玩,可以试着用一段时间,但是不能用多了。别的孩子知道了会笑你像个婴儿。”这样,孩子会得到更体贴和诚实的体验。其实孩子喝奶瓶里的水并没有太大的限制。这一次,他可以喝下去,不用长时间习惯她娇弱的习惯。父母通常期望孩子成长,在孩子表现出成长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撒娇的特点,孩子不经意的谎言也会逐渐减少,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就像一个早起尿床说假话的孩子,爸爸妈妈应该在事发后反思自己没有做什么。同时,他们也要判断孩子的行为习惯哪里需要改进。他们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看着孩子的眼睛,慢慢地、诚实地对孩子说:“我们真的不知道你尿床了。我很抱歉知道你不舒服,但你是一个大男孩,不是一个婴儿。下次再发生这种事,你一定要自己说,我会帮你的。爸爸妈妈很爱你。他们怎么能让你睡在尿里?以后不要再说了。你是我们的好女儿,我们是一家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爸爸妈妈这样跟孩子说话有点太严肃了。而且这样说话有点像演戏和背台词,很假。况且大人整天忙忙碌碌,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跟孩子这样说话?随意自然的教育就结束了,何必对一个孩子那么认真。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需要一点努力的。这个时代很难按照以前中国的父母那种感情深厚,勤劳,家长式的方式和孩子对话。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有知识,有想象力,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孤独,胆小,不信任别人。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都很固执,很有想法。

在诚信危机的时代,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真诚地信任父母,更难带大。虽然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表面上更干净更文明,嘴巴更健谈,语气更甜,但他们更多的是误解父母的各种做法,不为父母的艰辛感到惋惜,不懂得感恩,认为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正确的,内心往往处于脆弱和自我防卫的状态。智力极高的人不代表智慧,最聪明的人是诚实可信的。

父母的情绪以及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直接判断都需要评估。每一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每一个需要纠正的越轨行为,感受到孩子每一个需要树立的心理习惯,就能克制自己冲动任性的不良情绪,不做草率的判断和脱口而出一些不经大脑的话,提前客观仔细的调查思考,头脑就会更清晰,内心就会更坚定,也就更有能力去关爱孩子。和孩子交流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真诚认真的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对父母有很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心理也会更健康。真心实意,金石为开,父母越细致真诚,孩子就会越诚实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