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习俗有哪些?
1,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在迎宾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时,主人伸开双手捧着哈达,唱着吉祥的祝福语或赞歌,夸大了尊敬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转向接受哈达的客人。客人要站起来面对敬酒者,专心听敬酒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客人要微微前倾,献哈达的人会把哈达挂在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要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向献哈达的人表示感谢。
2.上茶
当去牧民家或旅游景点时,主人或服务员会先给客人一碗奶茶。客人要微微起身,用手或右手拿起。千万不要用左手拿起它,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当主人或服务员倒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茶,请用碗边轻轻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马上就会明白客人的意图。
3.烤
倒酒是蒙古族招待客人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献上最珍贵的食物是为了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喜爱。通常,主人将酒倒入银碗、金杯或牛角杯,搁在长长的哈达上,唱一首感人的蒙古族传统祝酒歌。如果客人拒绝喝酒,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蔑视,不愿意真诚对待主人。客人要立即接住酒,将无名指蘸酒,指向天、地、灶的方向,以示对天、地、火神的尊敬。不要舍不得喝,而是要摸摸嘴唇,表示你接受了主人纯洁的友谊。
4.崇拜上帝
蒙古族有在宴席上敬神的习俗。根据蒙古风俗指南,厨师将羊切成九等份的肉,“第一份为天,第二份为地,第三份为佛,第四份为鬼,第五份为人,第六份为山,第七份为坟,第八份为水陆神,第九份为帝”。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献祭的土地被扔进火里;在神龛前供奉佛像;祭鬼放在袋子外面;祭山是挂在圣树的枝头,祭坟是祭这个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到河公园祭祀水神,最后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萨满教,萨满教崇拜许多神灵。后来,喇嘛教这一蒙古族信仰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将许多神灵纳入了喇嘛教的轨道。
5.招待客人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里的访客要热情,不管是熟客还是陌生人。首先奉上香浓的奶茶,端出一盘盘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会奉上醇香的奶酒,邀请客人喝盛夏的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用有四根长筋的琵琶吃饭;牛肉配有带半根肋骨的脊骨和一根肥香肠。婚前或婚后,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请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给后辈和小孩吃的。在喜庆的日子里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摆一张全羊席。
6.尊老爱幼
蒙古人老有所依,尊老爱幼。去蒙古牧民家做客,遇到老人要问候。不要从老人面前经过,不要坐在他的上位,不要未经允许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时,应称“您”,不准以“您”相称或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不要吼,更不要打。不要在家人面前谈论孩子的身体缺陷。对孩子好,对孩子好,被认为是对父母的尊重。
7.唱歌
蒙古族人民的劝导往往是通过真诚的歌唱来表达的。唱歌和劝说是同时进行的。往往是一个主唱之后,大家举杯一起唱,然后大家一起欢呼。所以很多时候,酒香四溢。歌唱有仪式性、即兴性、一人或数人、合唱性,其唱腔往往酣畅淋漓,彻夜不眠。
待客之道:蒙古族有重视待客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
8.婚礼
婚礼是蒙古族儿童结婚的重要仪式活动。婚礼(蒙古语称为“浩力木”)是喇嘛或长辈选择的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的盛大婚礼庆典。牧区婚礼一般持续三四天。
婚礼当天,男方家会办酒席送婚礼队伍上路。婚礼队伍一般在晚上或黎明前出发,也有白天出发的,视新娘家的远近而定。草原的夜晚总是安静而空旷,原本就稀少的村落更加分散而遥远。为了驱散沿途的寂寞,不迷失在彼此之中,他们放开了歌喉,一路驰骋,一路歌唱...
新娘上车前,会举行告别仪式。新娘和新郎首先向瓦肯人鞠躬。跪拜后,新娘不能主动上车,而是哭着与父母依依不舍。这时,送葬者以诗歌的形式来劝慰新娘。
妈妈端来一碗鲜牛奶,安慰她喝了,但是女孩喝不完,只喝了一点点,说明女孩给家人留了好吃的。然后妈妈把剩下的乳房撒向四面八方。这时新郎走过来,把新娘推进了大篷车。当接新娘的队伍离新郎家不远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这时候新郎和伴郎回去报告,然后新郎换骑快马,带领婚礼队伍迎接。
蒙古婚礼是诗歌和戏剧。不仅仅是新郎新娘,伴娘的婚姻,而是整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剧情仪式,感知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国魂。与各个民族的婚礼相比,蒙古族的婚礼与众不同,他们更看重礼物而不是财富。礼是礼仪和规则,有很多符号和道具,充满戏剧性和虚拟的问答,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气氛。精神生活肯定大于物质生活,或者说艺术生活。好像整个民族还停留在可爱的童年。婚礼举行的时候,就打算回到古代,重演这个民族的传说、历史和一些奇怪而鲜为人知的习俗。昨天消失的许多民族的淳朴而古老的习俗,今天仍然完好无损。
蒙古人非常重视婚礼。虽然不同的地区,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很隆重,很热闹。牧区的婚俗更有特色。当他们结婚回到男方家时,新郎新娘不下马车。首先,他们绕着蒙古包转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都要经过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预示着爱情的纯真和坚贞以及他们新生活的繁荣。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时,先拜佛灶,然后拜见父母、亲友,仪式结束后再梳头。婚宴上有羊背或全羊席,各种奶食、糖果应有尽有。献哈达,敬酒,载歌载舞,往往通宵达旦,十分热闹。
9.衣服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和首饰。但由于地域不同,风格也有差异。以女袍为例。科尔沁和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穿着宽而直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有花卉装饰。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穿大窄袖无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的长袍有腰裙及肩;鄂尔多斯的妇女长袍分为三件,第一件是袖子长到手腕的贴身服装,第二件是袖子长到肘部的外套,第三件是无领双排扣马甲,有直筒闪光纽扣。青海蒙古族穿的长袍和藏族的差不多。除了青海,男装差别不大。春秋穿双袍,夏穿单袍,冬穿棉袍或裘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衣,逢年过节一般会穿锦缎镶边的衣服。男装多以蓝色和棕色为主,女装喜欢用红色、粉色、绿色和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缎子或棉布制成,长三四米。男人的腰带上经常装饰着刀、熨斗和鼻烟壶。蒙古靴分为皮靴和布靴。蒙古靴做工精细,靴面上有精美的花纹。戴首饰和帽子是蒙古人的习惯。不同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和青海的蒙古帽,顶高边平,里衬白毡,外面用皮革或染成紫绿色的毡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用流苏装饰,帽带用丝绸制成,男女皆可佩戴。呼伦贝尔的胡巴和布里亚特蒙古,男人戴披肩帽,女人戴尖顶帽。玛瑙、玉石、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的原材料使蒙古族的首饰丰富而奢华。男士的颜色多为蓝色和深棕色,也有人用丝绸包裹头部。女性通常用红蓝头巾包住头部,冬天像男性一样戴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束腰,女子衣袖绣有蕾丝图案,外套高领,似乎与民族相似。女人喜欢穿三种不同长度的衣服。第一件是袖子长到手腕的贴身连衣裙,第二件是袖子长到手肘的大衣,第三件是无领双排扣背心,直排闪光纽扣,特别抢眼。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所以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滑的皮衣,也有缎子、棉衣。夏装多布。长袍大端,长袖,红色,黄色,深蓝色。男女长袍的下摆是不敞开的。红色和绿色缎带。
男人的腰带上经常装饰着刀、熨斗和鼻烟壶。我喜欢穿柔软的牛皮靴子,长到膝盖。农民穿布衣,如敞袍、棉衣。冬天毡靴多,高靴少见,还保留了扎腰的习俗。大多数男人戴蓝色和深棕色的帽子,有些人用丝绸系住头。女性通常用红蓝头巾包住头部,冬天像男性一样戴锥形帽。未婚女子将头发从正面中间分开,扎上两根发根,上面有两颗大圆珠,用玛瑙、珊瑚、碧玉装饰。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蒙古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的一种服装工艺。摔跤服装有马甲、西裤、西裤、彩色丝绸腰带等。背心露出胸部。裤子很宽。裤子的图案很丰富,如云纹、植物纹、长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裤子大,10米布料。有利于散热,避免汗液粘在体表;也适应了摔跤的特点,对手很难使用缠腿。裤子是用坚韧的布料或法兰绒缝制的。在膝盖处,用各种颜色的布料拼接组合出图案,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搭配得当,融为一体,具有勇敢的民族特色。
10,跳舞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最重要的民间舞蹈,在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几乎每个新疆蒙古族人,不分性别、年龄,都会跳萨吾尔登舞。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名称,也是民间舞蹈的总称。萨吾尔登经常在喜庆节日、男女婚礼、家宴迎客送别等娱乐活动中跳舞。对场地和人数没有限制,一般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进行。萨吾尔登可分为徒手舞、抱舞、歌舞、二人转。
黛安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踩歌跺脚”、“挽臂舞”、“绕树舞”等古代群舞形式的演变发展。黛安的表演形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在院子里形成一个大圈子。圈子里,两个唱歌跳舞的高手在载歌载舞,大家脚步呼应,晃动裙摆载歌载舞,形成一片热烈欢腾的景象。解放后,广大舞蹈演员经过收集、整理、改编和创新,把古老的黛安发展成为反映生活、展示时代的新艺术形式。基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广场自娱群舞,一种是舞台表演。
顶碗舞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民族特色强烈。它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能在婚宴、喜庆聚会上载歌载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有1或2人,头上顶着杯或碗状油灯或碗,碗中盛着清水或奶酒;一手拿两个小车把或者一串竹筷,在歌声和音乐中翩翩起舞。顶灯和顶碗舞没有固定的动作数。舞者在掌握了基本动作和打杯打筷的规则后,现场即兴发挥,越是激情澎湃,其动作和舞蹈就越是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舞者的技巧、智慧和民间舞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筷子舞是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双手各持一双筷子,握住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包括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击打筷子,或击打肩膀;双手交叉在腹前击筷;双手击筷于胸前,一手击肩,另一手盘膝;一手着地,一手转身;双手放在胸前的筷子,然后一手放腿,然后双手放在胸前的筷子,然后一手交叉肩膀,等等。步法步骤包括水平前后行走,一点点向后行进,或者各种转身跳跃都是舞者即兴完成的。慢舞稳健深沉,快舞浑厚有力。情绪高涨的时候,筷子在身上飞来飞去,各种动作都能打到身体各个部位。现场轻松温馨。筷子舞凝聚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滋子舞是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节日、庆典、宴席之际,人们酒菜饱了,就拿起桌上的酒盅,手舞足蹈,表示喜悦。每只手拿两个杯子,打出快、慢、破、抖等各种声音,随音乐起舞的手随着杯子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绕八字缠绕,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交叉击杯,身体顺势起落;双手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打圈;在舞台位置的两点钟或八点钟位置用手摇杯子,身体会顺势上下,脸和眼睛与手的方向相反。无论杯子伸向哪一边,你的耳朵都会俯身聆听杯子。圆周运动的规律是一只手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放在身体前面由内向外做圆周运动;双手从背后慢慢向一侧摆动。一只手放在头上时,活动范围在臀部较小,在身体右侧中间,在腰部后面较大。从左到右依次做,称为横摆扭转法。在某些乐章的结尾或两个乐章衔接时,往往会出现优美的华彩乐章,可谓精彩绝伦。下半身动作伴有双腿跪地和迂回步等各种舞步。头部可以托住碗或灯。舞蹈端庄朴实,韵味沉稳,刚柔并济。
角斗士是流传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舞蹈,锡林郭勒草原是自治区著名的摔跤之乡、后记之乡。一个人表演两个人轰轰烈烈的搏斗,很受欢迎,比生活中的摔跤更生动、灵巧、幽默、搞笑。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将两个穿蒙古袍的小假人摆成投掷姿势(抱腰)并缝合在一起,使两袍呈圆柱形穿在身上,腰带上身向前系成弓180度。贴在一起的两个假脑袋只是撑在腰背上,套着马靴的手作为其中一个的脚,在唱歌或打鼓中做各种抱、踢、跳。
普修尔乐舞也被称为顶级肖尔乐舞。巴拉特蒙古族用蒙古语跳民间舞,蒙古语的意思是身体的节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人有四个部落:准格尔、陶尔胡特、杜尔伯特、和硕特。每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有一种古老的二弦乐器叫做Top Shor。按照巴拉特蒙古人的习俗,响了就要跟着顶绍尔。贝勒贝。贝依勒会在托普绍尔的音乐中表演,所以巴拉特蒙古族民间舞蹈也叫托普绍尔音乐舞蹈。Top Shor的音乐有65,438+02-65,438+07首,每首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不同的动作和跳跃方式,比如黑岛,养老人,慢慢退出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间舞蹈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劳动,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日常生活的表现,比如梳头、照镜子、戴头套等。有对鸟兽的模仿,如老鹰展翅、山羊跑跳、骑马、骆驼行走等;有模拟的自然景物,比如水波、水波、草波等等。有徒手和道具两种形式。道具包括一个顶碗和双手各持一双筷子跳跃。他抱着托普·肖尔,蹦蹦跳跳。除了硬肩、耸肩、转身,他的动作还包括跳舞、抢篮板Top Shor的动作。跳跃的方式有Dalle Enbeile(挥手,指手腕上提下压的动作)、Odele Enbeile(缠绕,指手臂缠绕的动作)、Achabeyile(举着重量跳,指甲绕着B的腰,B拿着指甲,两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着蜿蜒的运动规律,两根藤蔓微微颤抖。典型的动作有硬肩、肩、肩。
圈舞是蒙古族中流行的一种舞蹈。它由几个动作组成,如交替的脚和摇摆的步伐,奔放的跳跃的步伐,明亮别致的下半身或侧身跑和跳跃的步伐。上半身动作有切磋、背后与人牵手、人牵手绕一圈跳舞等,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布赖贾特色民间舞圈舞。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欢快敏捷,跳跃能力强。淳朴的民风,带着古朴的色彩,热情奔放的情怀。
11,节日
传统节日有“白色节”、祭祀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者的游戏:猪鬃节等。
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一年一度的节日,也称为“百越”。传说与牛奶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好运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大致与春节一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吃手抓肉,还包饺子和煎饼。初一早上,晚辈会给长辈敬上“送别酒”。
在锡林郭勒盟,人们除了庆祝新年节日,每年夏天还要庆祝“马奶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做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榨马奶酿酒。节日当天,每个牧民家庭都会拿出最好的奶粉、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放在盘子里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放牧闲暇时举行。“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内容包括摔跤、赛马、射箭、舞蹈、物资交换等。此外,解放后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田径、球类运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电影放映、交流生产经验等。这已成为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活动。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住在这里的蒙古人从其他兄弟那里学到了建筑技术。他们建造的房屋不仅造型独特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民用建筑的成就,他们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当天,外出施工的泥工、木工、泥瓦匠,无论远近,都会赶回家过节。每个村子都要杀猪宰羊,还要办戏曲。人们还拿起檀香木雕成的鲁班雕像,敲锣打鼓,直游到各村。然后,大家聚集在球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做“舞曲”。跳跃时,男青年第一个领先。他们抱着领头的尤克里里,边玩边跳。他们身后的人群分成两排,时而围成一圈,时而相互穿插。队形多变,场面十分活跃。
元宵节,每年农历10月25日,夜幕降临,大家点亮酥油灯庆祝。如今,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大多数蒙古族还没有过元宵节;在乌苏县,蒙古族在元宵节不会连续多日烧灯笼,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节日过后,村子里都在忙着收割小麦和油菜籽,犁地和插秧。完成这些农活后,工匠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承包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