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儿童传统游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儿童数数的五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一一对应的原则。在正式的数数活动之前,孩子们一般都有一定的“唱歌”能力。唱数字为孩子数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孩子最开始学的是阿拉伯数字的拼写,但是在唱歌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学会了这些数字的顺序。当孩子正式进入数数的学习阶段时,就自然而然地运用了他们在唱数字时所具备的固定的数字顺序能力。在数数的时候,孩子一定要明白,每个数字对应一个物体,一个数字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说,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个数字。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个原理,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口不一致,或者漏数物体,或者重复使用数字。早期的孩子还处于直觉思维阶段,所以计数会用动作来完成抽象的数学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手的动作。孩子们用手触摸物体,一个一个地数。行动也体现在语言上。孩子在数数的过程中,嘴里会发出声音。这些外显动作会随着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内化。手不是一个一个去摸每一个物体,而是通过视觉来判断。语言方面,也是用读音数代替读音数。
其次,定序原则。固定顺序原则是指儿童在数数的过程中,用来对应每一个物体的数字和序列是有序的、一致的,表现为人们总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来数任何一组物体。成年人很容易理解这个顺序,但对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就很难了,他们需要成年人的指导。在儿童数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运用定序原理,经常出现打乱顺序的现象,表现为数序的紊乱。比如一个集合中有五个物体,孩子就会出现“1,2,3,5,6”或者“1,2,4,7”的计数情况。
然后是基本原则。所谓基数原理,是指在计数过程中所计数的集合最后一个对象的数字代表这个集合的总数。这是基于孩子可以按照“1,2,3 ...”的顺序数物体。孩子需要排除集合中物体的影响,把最后一个物体的个数理解为集合的总数。如果计数的大原则掌握成功,孩子就能准确地数出集合中物体的总数,否则,尽管孩子掌握了前两个原则,也不一定能数出总数。比如,孩子根据固定顺序原则,用手数桌子上有五个苹果,但当被问及有几个苹果时,孩子可能会告诉你,桌子上有四六个苹果。成年人不应该对这种奇怪的行为感到惊讶,因为儿童还没有掌握数数的基本原则。这时,大人需要引导孩子明白,数完的最后一个数字代表总套数。
第四是抽象原则。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孩子学习数学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儿童数数能力的发展是基于对集合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对阿拉伯数字的机械记忆。为了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一些直观的材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可以提供一些实物,孩子可以通过触觉感受物体的数量。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小学一年的数学学习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来练习孩子的计数能力。从实物到图片,高年级可以摆脱图片,用数字符号系统学习数学。
最后,顺序独立原则。顺序独立原则是指一个集合的总数与这个集合中每个对象的顺序无关。不管从哪个对象开始数,最后数出来的总数都是一样的。即数字的总量不受点数顺序的影响,总量始终不变。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提高数数的重要性,会要求孩子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数物体,避免多数和遗漏,孩子会把这个要求内化到自己的习惯中。随着计数能力的增强,我会逐渐意识到我可以用其他方式计数。
作者:吉林省梨树县泉眼岭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