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TP国际认证培训师纪实(二)
8月8日早上9点,回到北京海淀区西郊宾馆汇源厅,带着内心的喜悦开始收获不一样的季节。课程第一天,叶静秋老师讲了培训目标和培训设计开发的部分内容。随着第一天的作业,第二天的课程慢慢拉开了序幕。
对于第一天培训目标的写法,叶老师并没有急着让我们每个人来回答,而是率先告诉了我们一些培训课程目标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课程主题、对象、业务问题、课程学习目标等。评价培训目标是否符合培训课程,标准主要看目标对实际工作是否有意义,学习者的行为是否可以观察和验证,是否有具体的合格标准,教学条件是否合理。接下来,叶老师给每个小组共***30分钟,小组成员两人一组,依次讲述第一天的作业。有的人大声朗读,有的人小声说,有的人大声说话,有的人小声说,有的人求指导,有的人修改评论。在短短的30分钟里,两人一组,他们互相讲述第一天的作业。讨论结束后,叶老师再次为我们讲解了培训目标的注意事项,并向我们表达了“如何构建培训课程的逻辑结构”。
叶老师指出,课程所谓的逻辑结构涵盖了课程的培养目标,逻辑结构的制定便于学生掌握进度,及时调整,避免重复和遗漏,建立块状思维。麦肯锡经典培训教材《金塔原理》指出,建筑结构常用的工具模块有2-5个,包括课程标题、课程模块、知识标题和课程内容。在培训课程结构中,课程介绍不应该写进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是文本内容框架,内容框架中不包括材料内容,教学方法也不能写进金字塔结构。课程内容要提炼提炼,课程内容不能只写案例不写课程方法,或者只有步骤流程没有具体知识。
叶老师告诉大家,金塔原理的逻辑结构要保证每一个上层都是下一层的总结,每一个相同的层都不能有逻辑混乱,每一部分的下一层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除了金字塔结构之外,常用的课程逻辑结构有三种,即元素型,即课程结构中的所有元素按照重要程度的顺序并列,它们之间的结构信息不具有包容性,容易造成混乱;面向过程,指的是课程结构中各要素按时间顺序排列,不容易按照解题需求的本质进行;WWH式,即什么、为什么、怎样,是指课程结构中各种要素按照演绎顺序的排列。如果内容不平衡,就会变异,设置不好,容易让学生失去耐心。培训师在制定检验课程目录结构时应遵循教学要求,即保证各部分内容与主题一致,体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关联性紧密结合,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一致,有相关工作的启发和运用。
讲完培训课程结构,叶老师让我们结合第一天写的培训课程“五问”和培训目标,每组限40分钟,在白纸上写一个课程结构金字塔流程示意图。40分钟,大家结合第一天写的内容,沉浸在流程图的制定中。有人努力写作,有人冷静思考,有人追星,有人答题,有人辗转反侧,有人流连忘返。步骤和第一天一样。写作40分钟后,每组按照叶老师的要求,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接下来按照每组30分钟的时间,大家在群里分享。在短短的30分钟里,有人偏离了训练目标,有人偏离了训练课程,有人得到了小组内伙伴的指导,有人发现了其他结构的不同。巧了,分享结束了,已经中午了。经过短暂的休息,下午一点半,叶老师回到了舞台中央,第二天下午正式开始上课。
叶老师说,培训流程的制定一定要与培训目标和培训主题相协调,课程内容也要根据课程结构来制定,一定要符合课程结构大纲。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知识内容,如概念、原理、公式等。态度内容,如想法、目的、原则等。;技能内容,如操作流程、动作步骤、行为技巧等。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一些类型的书籍、企业红头文件、相关ppt、版权课程、运营手册等方面收集内容信息。记住概念、原理等知识内容不能杜撰,一定要完全遵循一般规律和实践经验。关于知识,其实大致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即书籍、文化、流程、工具、项目记录等。隐性知识,即显性和非显性隐性知识,以及专家访谈。
在解题培训课程中,专家访谈可以作为标杆学习,便于创新和经验提炼。所谓专家访谈,是指提炼专家的工作步骤,收集专家提供的故事,包括先穷尽后追踪的行为层面,先识别后整理的意识层面。培训中要从话题入手,分享事件,提炼经验,深挖难点,提供方法,收集事例,表达感谢。最后,要问清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始终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找到知识的航船,相互匹配,保证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方法更加灵活。
在讲解完培训流程后,叶老师告诉大家,本次AACTP特训营的最后一天,会给每个小组出一个题目,每个小组指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上台讲课。授课方式根据不同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叶老师说完这个要求,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挑战。接下来,叶老师按照从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顺序,宣布第三天的题目和使用的方法。鉴于只有四组,却有六个题目,第三组和第四组意外获得了两个题目的挑战。所以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组,用角色扮演法讲“说服上级的五点”;第二组,用视频演示的方式讲述“面试下属的步骤”;第三组A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述“中层管理者的角色”的故事;第三组B,用演示教学法讲“纸折纸鹤”;第四组A,用教学法讲述项目管理的定义;第四组B,采用讲授法,讲述“积极、正面态度的五种行为”。
每组完成第三天锻炼的任务后,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于是每个小组依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课程的发展和教学。叶老师来到各个小组进行详细的指导。告诉我们,对于培训师来说,培训形式甚至比培训内容更重要,怎么教甚至比教什么更重要。原因虽然不多,但推演的形式和方法却是层出不穷。简单的指导之后,下午已经上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课。休息了一会儿,叶老师给我们讲了训练方法的设计和开发。
叶老师首先介绍了一张图,叫做《人的认知过程:KOLB学习周期》。这幅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珀制作的,它通过经验、反思、理论和实践不断驱动循环。在这个巩固和迁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情况,获得新的经验,然后对这些新的经验进行反思,抽象总结,不断总结,然后循环往复,也就是整个学习周期。
叶老师根据KOLB学习周期,结合初三各小组教授题目的方法,给我们讲了这些方法的使用方法。使用讲课训练的时候,要先告诉学生要说什么,但不要急着给学生讲理论,让学生自己反思,让学生先思考,获取信息,举个例子,最后总结知识点。这就是KOLB学习周期的精髓。使用角色扮演法时,提供情境,只给受训者任务,没有具体台词,最好设置一些有难度和冲突的情节,不要太容易也不要太难。主练习生的任务要明确,设计的剧情要有大背景。角色扮演前要讲解培训内容,讲述前要排练培训。使用示范教学时,切记动作技能要领正确。使用视频教学时,要有前后两个视频。如果只使用一个视频,则只播放前面的视频。视频不能写意(写意只能用于教学),只能写实。视频中要详细描述案件背景、事件、结论等基本信息。
讲完培训方法后,叶老师给我们讲了培训开班的相关流程。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即第一步,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推荐《第一次冲击》这本书,从注意、联想等方面激发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步,兴趣引发兴趣,从价值、信心、情感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步,欲望产生欲望,让学生有动力,有期待,不能一直期待。要不断创造欲望,把学生的欲望转化为行动,正确引导学生的期望;第四步,行动激发学生的意愿,从心态、行动、目标、时间安排、步骤等方面入手,配合协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学生的欲望,鼓励学生从感性入手。
接下来,叶老师讲讲开幕式需要的四个重要步骤。第一步,开头打招呼,分为无意识阶段和有意识阶段,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建立自己的风格特点,开头提问,建立亲近感,建议设置同学之间的对话;第二步,自我介绍,不要吹嘘自己,也不要吹嘘自己。自我介绍时间不能太长。可以引用一些自己练过的名言,但要和这个题目的经历相关,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注意力,介绍我是谁,介绍主题;第三步,引入主题,引起兴趣,设计内容,建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提问、抛主题、放图片、讲故事、放视频、列数据、做游戏、做演示的模式进行练习;第四步,分组破冰,注意控制时间,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参与,但不要给学生带来压力。在协议中,培训师记得课堂在代码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培训班要盈利,设定培训目标;课程结构要不断制造悬念。
临近尾声,叶老师分享了培训结束后的最后三部曲,即复习总结,复习课程内容,问学生,但不抱学生;呼吁行动,号召受训者将这一培训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谢谢大家的祝福,对主办方表示感谢。
晚上六点半,又一天紧张而充实的课程结束了。尽管身心疲惫,但在初秋时节,收获了丰富的果实。
秋天带着夏天的一点热情款款而来。带上一抹秋凉,装扮身边的舒适;落下一滴秋雨,抛洒一朵幸福的云;画一轮秋月,波光粼粼,朦朦胧胧。
随着第三天讲座主题的提出,各组成员开始了课后的准备时间。初二结束了,精彩的初三课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