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需要教师在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
1.巧妙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引入新课程和新主题,开展开放、自主、生动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注意经常提问,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每节课引入任务的设计,力求每节课给学生带来一个能满足好奇心的任务。每节课都设计了丰富的任务,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路。比如在学习EXCEL的函数知识时,要先导入学生的期中成绩表(在允许学生公布的情况下),然后老师快速操作学生的平均分、总分、优秀率,学生的疑惑就上来了:“用什么方法能计算得这么快?”为了解开谜团,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课。
2.游戏激发学习动力。玩电脑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之一。以游戏为出发点,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插入一些游戏的例子,也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适当允许学生玩游戏。为此,我特意收藏了十几个Windows下的小游戏。我认为玩游戏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关键。关键是要有选择性的玩,把握一个度。游戏可以由老师选择,程度也可以由老师自己掌握。学生必须在完成计算机任务的基础上玩游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和动力。
3.实时评论优化评估。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适当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任务,并及时检查和点评(针对班级人数少的情况)。考核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申请加入计算机兴趣小组或者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打游戏)。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给了他们一定的学习压力,促进他们不断学习。在学习期间,可以进行几次理论测试和计算机模拟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1.立即学习和使用。现学现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间接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追求的目标。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计算机科学在现在的学习和使用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学习并不是太强调系统性,各个应用模块可以相对独立,学一点就能用。如果你学会了如何使用一个文字处理软件,你就可以不用学习微机原理或编程而使用计算机编辑手稿。即使学习同一个模块的内容,也可以边学边用。如果你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学会了汉字输入,你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电脑;如果学习编辑文字,可以对输入的文章进行编辑修改;学会排版后,就可以对编辑好的文章进行排列排版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比如,学完打字的五笔之后,让学生打一篇日记或者自己写的小故事。当学生看到自己在电脑里打了这么多字,会感到信心满满,会感到新的挑战,新的兴奋。这不仅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种间接的学习兴趣会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的学习心态不断高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目前的方法,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增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任务,当然也要保证这些任务与前面的知识紧密相连。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增加一个综合任务,体现之前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计算机应用的实例,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大显身手,获得成就感。比如在Windows的第一堂“画图”课上,我拍了一张学生的照片作为背景。当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熟悉同学的照片时,全身的细胞都动了。接下来,让学生将他们用这个绘图软件画出的第一幅作品制作成Windows桌面的“壁纸”。当学生们在“桌面”上看到他自己的作品时,他们自然会感到兴奋。几节课下来,学生们被要求在“画画”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名片非常兴奋。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应用,更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有同学在计算机学习阶段的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是可以通过基础知识自己去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2.分层指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就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指导。俗话说:一种米养百种人。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学生操作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对老师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是千差万别。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走得更远,让后面的学生有信心赶上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在上机练习之前,可以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深浅不一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操作。等题做完了,这一节的内容就掌握了,学生在电脑上的盲目性也可以解决。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个别指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完成题目。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学完之后,探索掌握一些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的深层次知识,指导他们如何获取知识,通过计算机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让个别好学生指导后进生。通过指导,可以巩固学生的操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