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忙“简述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1)小商品市场的诞生
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背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北门街是自发小商品市场的集中交易场所,初具规模;“货郎担”的生意很红火,所以小百货批发业的微观基础很雄厚;当时的政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与有序管理的冲突非常激烈。
也许有些读者会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当时开小百货市场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1982开业的胡庆门市场,严格来说是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市场摊位很简单。
当时之所以开放小商品市场,并不是因为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而是因为义乌部分农民“弃农经商”已成既成事实,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转移也是客观事实。其实政府并不是很在意小商品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而是因为自发市场影响了交通和市容,也造成了执法部门和很多摊主的矛盾。长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始终不是办法,迫使市场主管部门迅速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既然禁止不行,小商品市场本身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与其关闭,不如顺其自然,开放小商品市场。
对于小商品市场的关闭或开放,伊吾县政府已经召开了三次县长办公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大部分领导已经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 * *认识:小百货市场不应该用强硬手段强行关闭,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随后,县政府、成冲镇、县商业企业局(城阳商业企业局)领导成立了“成冲镇市场整治领导小组”,并于8月1982发布了《关于加强义乌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知》,宣布“成冲镇小百货市场”将于2008年9月5日正式开业,地址在湖清门,由城阳区商业企业局管理。
那时候的胡庆门市场很简陋。一条内城沟上支起了水泥板用于排水排污,水泥板上方用木板搭起了摊位,长长的木板上方用塑料薄膜搭起了雨棚作为简易摊位。摊主应当到经营企业登记,领取摊位证。摊位是固定的,每个摊位所占木板的长度是相等的。据时任城阳商业企业研究所所长孙介绍,市场开办之初,共有正式固定摊位100多个,流动摊位600多个,还有大量“菜篮子”,摊位705个,年营业额700万元。
胡庆门市场开业后,当时的义乌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种做生意的趋势,感受到了这种趋势下潜伏的巨大经济力量。1982 165438+10月25日,义乌县政府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讲话中果断提出了“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搞长途贩运、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四个允许”政策是在小百货市场开放之初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制定的。“四证”政策言简意赅,符合民心,颇具号召力,打消了很多还在观望的商人的疑虑。
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社队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发展。1984 10义乌县政府抓住这一可喜的势头,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5月1988撤县后更名为“兴商建市”)。
在第一代市场时期,二三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品种和规模与稠城小百货市场非常相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市场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说明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和市场辐射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否则均衡分布只能扼杀市场的集聚效应。
从理论上讲,要成为不平衡发展的中心,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的两个地方机会是一样的,但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前者并入稠城小商品市场。这说明市场聚集了自然垄断资源,比如培育市场投入、聚集信息、服务于商品运输的铁路公路交通,更重要的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通过商人,稠城作为三四线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显然在聚集这些资源上有更大的优势。
一是市场主体素质明显提高,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到全国。截止1997年底,已有3000多家大中型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小商品城进行商品交易。
调查显示,市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从1982的42岁左右下降到1997的33岁(30岁以下占33.4%,40岁以下占73.6%)。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从1982(仅1高中毕业生)的不到10%上升到1997(其中高中毕业生17.3%,大学毕业生1.2%)的82%。本地商品占市场的比重下降到30%,所售商品的90%销往外地,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数百个中小城市及其广大农村,从而奠定了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二是市场结构调整、硬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迈出新步伐。1993 65438+2月,义乌相关企业与北京、上海知名企业发起成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商城集团”,其股票“小商品城”于2006年5月9日在上交所上市,5438+0),成为全国首批现代股份制市场企业集团之一。为了做大生意,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市场上一些摊主自发实行横向联盟,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上有2500多家商业企业或公司,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名店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资格(部分企业在全国也取得了该资格),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家商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由商城集团出资建设的王斌市场是一座集商业、仓储、办公、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超大型商城。
三是市场组织结构裂变式发展,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小商品城”在新疆、北京、内蒙古、福建、甘肃、四川等省市设立分市场或商品集散地,输出商品、资金、人才、管理,大大增强了义乌市场在中国的辐射能力。近年来,其辐射能力也向海外延伸,先后设立了乌拉圭分公司和南非分市场。浙江外贸公司义乌公司、上城集团外贸公司积极拓展国外业务,取得了自己的外贸进出口权,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义乌一批骨干企业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南非、匈牙利、巴西等国家设立了分公司或商务机构。
自1995起,义乌市政府与国内贸易部、香港贸易发展局合作,每年举办一届“义乌中国小商品交易会”,受到国内外经贸界的关注。
(3)迈向国际商务中心
从1998到2002年的五年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经营场地规模虽然没有明显增长,但市场的整体质量却有了明显提升。
从2001下半年开始,为适应市场业态变化和功能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升市场档次,增强竞争力,义乌按照“全国小商品市场示范窗口、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级社区、国际商贸城标志性建设”的定位,着手建设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即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占地2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开发6.6平方公里。项目一期已完成,总面积30万㎡,新国际标准6800(9 ㎡/营业面积),65438+10万多㎡。市场园区配有海关、出入境检验、物流中心、仓储、世贸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现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市场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由商城集团和义乌市邮政局共同组建的中国小商品城互联网信息公司,成立于5月1998,先后发布商城介绍、企业之星、商城导购、外贸之窗、新品上市、供求信息等栏目10余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该公司已为小商品市场36个专业街、数万商户发布市场一线商品信息3万余条。“商城资讯”被广大商家称为“永不落幕的网上小商品博览会”。
从65438到0999,义乌在“商城资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网站——“中国商埠”,并推出了搜索引擎。随着ATM宽带多媒体和银行ca认证系统的建立,义乌小商品市场于2000年6月有了自己的BTB(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交易平台、搜索引擎、支付中介、配送中心、配套服务等功能,为全球商人提供电子平台和小商品信息中介服务。
很多厂家通过自己的电脑登录“中国商埠”网,发布各种商品的供求信息。目前,“中国商埠”网站国内外官方用户超过65438+万,企业会员数量以每年约10%的速度保持增长。截至2002年底,网上成交额已超过500万元,协议成交额达到1.1亿元。
在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还采取撤档换店等措施改造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单体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从而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如眼镜、领带、五金、化妆品等行业,设立了单独的交易区或市场,填补了许多市场的空白,大大增强了市场集聚效应。
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006年达到21.297亿元,5438+0,2002年达到22998万元,以1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