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篇800字左右的高中生作文。谢谢大家!`
哈利·波特骑着魔法扫帚来了!
韩寒带着三重门来了!
周杰伦在放一首《直答》!
…………
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瞪着一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的万花筒。
哦,告诉我,我将穿过哪里?
不可否认,时尚文化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昂首阔步向前。无论你是赞美它,还是鄙视它,它都像滚滚洪流,无法阻挡。
新生力量总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时尚文化也是。现在,我们被学习和生活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尚的文化为我们找到了释放的出口。它是可闻的,可观的,可读的,像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精灵,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加菲猫”和“流氓兔”会从屏幕上嗖嗖地下来,摇晃着它们丰满蓬松的身体逗我开心;一激动就在沙发上随意上窜下跳,哼着双节棍——“哼,哼,唧唧!”"
时尚文化,是一轮灿烂的朝阳,它洒在我的身上,变幻出缤纷的色彩。
但是,在时尚文化中,也有糟粕和垃圾。
面对年轻人热衷的流行文化,赫尔岑曾不屑地说:“时尚就是好。怎么,流感也好了?”
的确,大众的文化品位不一定是高品位。现在一些五颜六色、眼花缭乱的快餐信息铺天盖地,“占领”了年轻人的眼球。他们以火辣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为卖点,以文化人和艺人的隐私为哗众取宠的标签,大张旗鼓地“名正言顺”进入市场。而一些以思想内容为“信息”,固守经典文化品位的杂志期刊,却像一个迷失的游子,孤独地在书的世界里,等着人们带他们回家。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担忧):
"夜莺的歌声会被渴望进食的麻雀的鸣叫声淹没吗?"
我听到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响亮回答:“没有”。我不会。"
是的,我会把握我追求文化的方向盘。脑子里总有一缕香烟,不会被尘世的纷扰所扰。
我会让宜人的微风吹拂我的头发,轻声唱《同桌的你》,听我的心在羞涩地悸动;
也会勇敢拒绝浓妆的时尚信息,留下一份宁静的心灵,让时尚潮流起起落落。
哦,我不再是那只迷途的羔羊了。我会长大的。
“我是我文化的主人。”我说话温柔而有力,然后笑了。
熟悉生活就像美女的脸,总是半掩着。没有人生来就熟悉生活。我们总是对事物不熟悉,然后在人生的道路上熟悉。经常有人说熟能生巧,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事物,止步不前?
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东西只会让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所以,让我们毅然抛开熟悉的事物,挑战新事物,迎接新的自己。
之前的生活可能是伊辛巴耶娃所熟悉的。这个俄罗斯姑娘从小就一心扑在金牌上,为了这个梦想不断练习体操。就在她的技术非常好的时候,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等着她接受,她的身高已经不适合体操了。但她没有放弃,改做撑杆跳高选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对她来说并不熟悉的项目,如今成了她的骄傲,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震惊全世界!是她。是她抛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挑战自己,最终成功。
再比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之前,美国总统一直是白人的领地。更不用说这个黑人总统,他不敢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熟悉的事情。然而,这个年轻的黑人小伙子不会就此罢休。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名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为以后的总统选举做准备。生活总爱喜欢挑战的人。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黑人总统。为了打破这种“熟悉”的社会局面,他终于成功了。
再比如孔子早年投身政治,却处处碰壁,最后失败。于是,孔子毅然放弃了从政的初衷,开始整理收集古代名著,自己学习。好事多磨,因为孔子毅然放弃了自己熟悉的从政之路,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大道。最后,孔子成为了一代宗师,成为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没有人生来就熟悉生活。渐渐地,我们熟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这个时候,你不妨放下熟悉的事物,去挑战新鲜的事物,这样你的人生就不会在熟悉的无味中度过,而会描绘出你不一样的多彩人生!
名师点评:文章跳出了题目本身的局限,指出要追求自己不熟悉(不熟悉)的东西,在陌生的地方寻找风景,去描绘自己不一样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用心开始写作。新的想法,声音。同时在材料的使用上,照顾古今中外,很有代表性。开篇的比喻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高分启示:篮板琵琶合理内敛。
非常了解
作者:四川考生
智者无所作为,庸人自扰。心若同,法皆同。
——《信心铭文》(和尚驱魔人)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淡雅的诗词,因为他熟读中国经典;我们欣赏郎朗(编者注:曼迪)悠扬的琴声,因为他熟悉黑白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一个真正的智者不是一个有知识但不熟练的半吊子,那只会无事生非。当你深入专注于一个领域,达到无与伦比的熟悉度,一切都会在熟悉度中变得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百遍,意自显”的箴言。经过一百次的“咀嚼”,你会熟悉文中的意思;经过一百次的“消化”,熟悉会使其意义不言而喻。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会让人明白万物的规约。
司马迁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就做到了史记的不朽。只有李时珍熟读《千里草》,才有《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了经史子集之后,《四库全书》的浩瀚就产生了。熟悉造就了中国的辉煌,民族的繁荣,伟人的不朽。
只有专注于学习,才能获得无与伦比的熟悉,才能创造出千古传诵的成就。晦涩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他学习,孤独荒凉的沙漠没有阻止他参观,玩世不恭的眼神没有动摇他的灵魂。当人们对一种即将失传于西域的文字达到无与伦比的熟悉程度时,人们毫不吝惜地将“国学大师”的称号授予季羡林先生。
没有他对写作的熟悉,他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不熟悉无数经典,就不会有深刻的理解,不熟悉中国经典,就不会有真知灼见;不然的话...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国学大师。而他所熟知的秘密,就在于他一心一意的学习。心是一样的,动作恰到好处,思考深刻。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做到无与伦比的熟悉。熟悉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成功的阶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七天七夜也是如此,让佛陀悟出了大悟。参法师对佛教的熟稔,导致了“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同,法皆同。
熟悉,一切都一样。
名师点评:在很多考生把熟悉度写成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本文作者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将成功与熟悉度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与伦比的熟悉度”的观点,新颖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心挑选了这些材料,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广泛的阅读视野,也体现了作者在这些话题上飞扬的文采。看了他们,感觉论据有力,有饮甘露之感。
高分启示:构思新颖,用料考究。
自豪的说:我是一个非主流的90后,一个有争议的词。在混乱的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叫我们脑残,还有人叫我们非主流SB。说我们只会玩QQ空间,只会舞团,说我们文笔不好,创作什么火星文,不思进取,没有志气。我不想挑起任何争论,我只想骄傲地对这个世界说:我是一个非主流的90后,我们是90后的年轻人,我们有个性,我们大胆,我们有强烈的自尊和自信,我们敢于夸大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的爱与恨。我们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我们上面有家长和老师。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只有死去的灵魂。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处于夹心层。我们几乎没有发言权。我们的意见不被成年人重视。我们只能在网络上摇摆自己的心,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非主流”这个词最早是牛藏在网络上杜撰出来的。我们觉得这个词很贴切。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个主流社会立足过。非主流,一个很确切的词,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意的衣着、服饰、言行。在我眼里,非主流是非常好的褒义。我一直以自己是非主流的90后为荣,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中国有非主流现象是很正常的。不要总是批评我们。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嬉皮士现象。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叛当时习俗和政治的年轻人。嘻哈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袖。嬉皮士以一种公共的流浪生活方式反映了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崇尚非传统宗教文化,批判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既然嬉皮士在美国能被社会接受,为什么在中国“非主流”的现象却要被很多人排斥?只能说明排斥非主流的人没知识没文化没素质。用火星文写不容易,但是你知道火星文为什么会出现吗?我们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会被大人看着,所以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隐私。非主流的我们,其实有时候很无奈。但是,我还是愿意骄傲的大声对世界说:我是一个非主流的90后,90后,加油!非主流,加油!无语回答采纳率:13.8% 2009-06-18 17:43人类似乎天生就有将事物分为三六等的能力,尤其是对自己。这种划分技术体现在各个方面:年龄、性别、工作、金钱、权利、文化水平...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到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现在我们以年龄来划分90后一代。本来“90后”这个词没有任何褒贬之分。90后和我们一起建立了建国以来80、70年代和建国后的各个年龄层。但是,你现在在网上、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对90后的负面报道。在这些报道中,90后自私、狭隘、乖张、叛逆。起初,我在想杨君是谁打败了他的同学。。)学生小视频讲的就是他们,电视剧里不管父母累不累都要这个要那个的就是他们。就连那些整天画个熏女人,头发长得像熏女人,头发像被* * * * * *吹起来的也是他们。所以1990年以后,它就成了不负责任、自私自利、不上进甚至颓废的代名词。不管这些东西多么真实地反映了90后,我想到的是我们的80后这一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红人”这个词是当时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80后刚刚开始成长的时候,这样的话满天飞。什么“小皇帝”、“小太阳”、“小祖宗”...我们的父母“建国后”似乎对我们的成长相当不满,但无论他们如何不满,社会如何责怪我们,我们依然成为这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队伍。就像七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经历了文革,“恨”自己,“怒”别人,反思社会,被建国前后的人骂。他们不是原路返回吗?他们现在不还是社会的主流力量吗?我觉得这些关于90后的报道是真实的,但都是片面的。一个时代产生的很多因素,会造就一个时代的人。就像改革开放创造了80后,伤痕文学创造了70后、60后,文革创造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社会,也会造就90后一代。再过几年,这些90后也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和中坚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想,现在,至少现在,我们很难看出这些报道中有多少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90后的成长,即将步入社会,现在社会对他们的广泛关注,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不管这种仇恨是重是轻,是多是少,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没有它,我们的民族就无法反思;没有它,我们的国家就不能进步;没有它,90后、2000后将无法胜任年轻化的重担。但是不管我说90后,你说90后,还是他说90后。谁说的。这其实并不重要。旧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新的到来要对明天负责。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说不说,这个社会总是在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