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是失智症最佳良药

失智症照护是老人照护中最耗照护者的精神、体力与智慧,也因最具有挑战性,虽不一定能让家庭照护者产生成就感,却可留下深刻及令人怀念的记忆。 许多家庭在刚开始进行照护时,大都寄望能早日研发出可治愈失智症的药物,或能找到全能一天24小时都可工作的照护「者」,或可令人放心的安养机构。

但似乎很难找到能满足上述要求的解答,在美国失智症家属支持团体活动,有位华裔家属询问我,

我不敢冒然的回答,我先确认她问这一问题的背景,原来是她们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美国东西两岸,大家都忙于工作,无法照护体力好且会游走的轻度失智症母亲,所以想将母亲送回台湾,找一安养机构代为照护。

我一听就懂,正如许多在台湾的失智症家庭,往往双薪家庭的夫妻要忙于工作,有时还要照顾小孩,一旦老父老母罹患失智症,真是一根蜡烛两头烧,不知如何是好?

我建议她是否能先考虑当地的日间照顾中心,或是专门照护失智症的长照机构?如果无法白天照护母亲,晚上及周末愿意照护母亲时,日照中心是一选择,万一连晚上及周末时间也无法照护时,有记忆照护(Memory Care)的24小时长照机构是一选择,我提醒她,会建议在当地寻找社会资源,主要考虑是家人经常的探访。

我之所以提出这想法,是因想到台北有位家属也类似,他希望将失智症的母亲送往车程距离来回需4小时的长照机构。我提醒他,选择将失智症长者送去长照机构是家庭有其原因,但将失智症长者送到安养护机构,不代表家庭放弃照护的责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上不得不的考量,希望借由机构的照护经验与人力来协助与弥补家庭之不足。

因为家庭是失智症照护上最佳良药,无法由他人来取代的路途遥远的长照机构,是否还能让家人定期去造访?

目前老人福祉科技有研发出具有疗愈效果的机器人,会用各国语言打招呼、报时,还有脸部辨识功能,在辨别出人脸后叫出失智症长者的名字进行对话,透过体操、猜谜、唱歌、玩游戏、表演舞蹈等行为与失智长者互动。

还有研发出可抚慰心灵型的失智守护机器人。在机器人内部装设有触觉、光、声音、温度和姿态感测器,当机器人「听」到声音后,会抬起头望;当「感觉」到抚摸,会挥舞前肢、摆摆尾、转转头、眯眼睛发出叫声;也会记忆人声做出适切反应,来稳定情绪,消弭寂寞感,试图来减缓失智症长者的退化。

连研发这类机器人的人员都表示,希望他自己万一将来罹患失智症的时候,不是只剩下机器人来照护或抚慰他。换言之,机器人是无法取代对「人」的那那种感觉,更无法取代家人的爱与关怀。

家人如能经常前往机构探视失智症长者,并协助机构照服员与长者进行活动,才是失智症长者最佳的良药。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