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这种心理需求辍学在家沉迷游戏,家长和家庭要调整。
以下是这位家长描述的情况:
我儿子今年13岁。他小的时候,我和他妈妈工作都很忙。孩子是奶奶带大的,直到我们上了小学才回到我们身边。他从小就喜欢玩游戏。我们也受到过教育和惩罚,可以说已经尽力了,但是他没有赚到钱。原来他的成绩是下游,现在初中基本都在倒数。算了,我们只是希望他能坚持看完这本书。
可是今年,孩子连学校都不想去了。每天,他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玩游戏。他出不了门,不主动吃饭,甚至懒得说话。他妈妈和我想和他谈谈。每当我们谈论游戏,他就生气。我们也不敢硬碰硬,怕像电视上报道的那样,孩子一着急就跳楼。你认为这孩子还有救吗?我们真的要崩溃了。
看了这段描述,我能强烈感受到这位父亲的焦虑。我估计他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刷了我的答案,然后私信我,求解答。
所以在我原来回答的基础上,我想进一步阐述一下我对这类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这位父亲和其他有同样烦恼的家长有所帮助。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想讨论更多关于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
马上就会有人提出手机游戏太容易上瘾。是的,这确实是原因之一。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游戏成瘾和物质成瘾具有相同的大脑机制。但是,游戏成瘾和物质成瘾是不同的。这不像吸毒。一旦使用,就会上瘾。我们会发现很多玩游戏的人并没有上瘾,而是健康的活着。甚至很多人发现游戏对人有积极的作用。所以,专注于这个原因并不能解决我们孩子的问题。
同样,由于整体社会环境不好,或者孩子同龄人的负面影响,我不认为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那我们考虑一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吗?
我想如果我们看看那些真正沉迷游戏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中的差异,或许就能找到这种差异的原因。
根据一些长期在游戏中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教育工作者的总结,我们会发现,沉迷游戏的孩子的家庭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父母和家里长辈看法不同,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2.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给孩子的反馈信息往往也比较单一。比如孩子做错事,父母惩罚他,却不主动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
3、盲目攀比,只注重结果。
4.父母给孩子定的目标过于宏大,让孩子平时无法有成就感。
5.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错,不给孩子尝试犯错的机会。
6.孩子缺乏来自同龄人和小团体的归属感,缺乏自主性。
看以上六项,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在家庭和现实生活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但是,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现实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痛苦时,游戏很容易成为孩子逃避冲突和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非常“对症”的选择。
如果你不相信我,我们来看看。人们总结的热门游戏都有相同的元素:
1.入门简单,容易上手;
2.反馈及时,渠道多样;
3.巧妙运用竞争和排名机制;
4.设定环环相扣的小目标;
5.提供无限的反复试错的机会;
6.团队合作的设计,公会互助,多样化通关的可能。
我们来对比一下之前提到的儿童游戏成瘾家庭的六个特征。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游戏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家庭问题而设计的?
这也是很多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因为孩子面临的现实和压力是相似的,而游戏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逃避这些现实和压力。换个角度看,似乎每个人都得了同样的病,但病因往往相似。比如,胃癌患者大多饮食习惯不好,吃不好,又饿又饱。反之,饮食习惯不好的人,患胃癌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即要预防或治疗儿童游戏成瘾,就要从源头上阻断儿童游戏成瘾的诱因——逃避现实和压力,也就是从上述家庭的六大特征来解决问题。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什么是和谐?首先,父母和家中长辈之间有统一的教育观念和一致的教育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自讨苦吃。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内心充满矛盾。如果父母确实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要避开孩子,私下里说清楚。至少要有一个人能“当家作主”,统一所有观点。
更高层次的和谐是让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达到真正幸福的状态。
第一,父母真心相爱,让和谐的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坚实基础。让孩子在家时时刻刻感受到快乐和满满的爱。
其次,父母应该承担起照顾孩子的第一责任,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爷爷奶奶不应该成为家庭中的主导养育者。开头提到的父亲的孩子,年轻时主要是奶奶带大的,这其实是孩子后来出现问题,家长不能有效参与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建立依恋时父母正好不在,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父母自己照顾孩子,长辈懂得有尊严的退出小家庭的生活,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和谐。
第三,父亲要陪孩子玩,母亲要情绪稳定。这是爸爸妈妈在亲子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定位。
和孩子一起玩的父亲。
而这种“激活”的依恋关系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据研究人员调查,父子互动中,75%的时间花在与孩子的游戏性互动上,只有25%的时间花在照顾孩子上。如果爸爸能多陪孩子玩游戏,刺激孩子探索世界,那么孩子就不会那么容易沉迷于手机或者电脑游戏。我在问答中提到,对于男孩,父亲可以带孩子做一些对抗性的运动,比如打篮球、羽毛球。
情绪稳定的母亲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她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很多孩子沉迷于玩游戏是因为无法应对不良情绪,是因为他无法从母亲那里获得稳定和安全感,而游戏可以让他忘记烦恼,获得快乐。所以妈妈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关注孩子成长的需求。
父亲和母亲都能在亲子关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个和他们一起玩的孩子激活了孩子,而一个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不容易沉迷游戏。
2.接纳和肯定孩子。
孩子沉迷游戏,逃避现实世界,是因为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不被认可。可能我爸妈会说,我一直爱我的孩子,我一直接受他们。但是,当我们不断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断批评甚至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
当孩子喜欢玩游戏,甚至沉迷于游戏时,我们更不能够使用打骂和惩罚的手段。行为心理经济学家斯金纳曾提出“行为塑造”原则——强化和惩罚。当一种行为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时,就会得到强化。当你得到一个不想要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惩罚。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强化对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更有效率,而惩罚对于行为习惯的回归并不是很有效。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父母不认可的行为时,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表扬和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而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视而不见,不予理会。
说到要不要玩游戏,当孩子按照规定的时间停止玩游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但当孩子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时,家长不能肆意批评和惩罚,而应该先放下。同理,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时,要多说话,多表扬,而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时,也不要过分强调。
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被肯定的时候,情感雷区和青春期的叛逆荷尔蒙会被悄悄消化,但他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游戏中来化解来自现实的压力。
3.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青春期孩子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自我认同和角色困惑。在青少年时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他们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是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他们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仍然严格控制孩子,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孩子要么成长为“马毛男”,要么叛逆,要么迷失自我。选择玩游戏的孩子,其实是在用实际行动抗议——我要做我自己,我不想听你变成了什么好孩子。同时也是他们融入同龄人的一种方式。
这时,明智的父母应该有选择地退出孩子的世界,给孩子信任和自由。以孩子打游戏这件事为例。从潜伏期到爆发期再到调整期和自愈期,孩子和游戏之间的这种“爱”一般会自行平息。父母的盲目打压会让“爱”越来越强烈,而放任则会让孩子更快地消散对游戏的热情。你要知道,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带来的是空虚,谁真正爱那种空虚。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放纵。家长可以在孩子做出选择的时候进行一些必要的提醒和引导,告诉孩子一旦做出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有危险的时候提醒孩子。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信任,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独立的选择。这和假装相信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识来做决定。家长一定要明白这种区别。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要专业谨慎的判断。回到父亲孩子的情况,从描述中可以感觉到孩子目前的情况比较糟糕,但不能判断为“游戏成瘾”,也不能直接下结论。除了从我之前说的9个标准初步判断,如果怀疑孩子有成瘾倾向,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诊断。因为,在网游成瘾的患者中,一般有2/3的人患有“* * *病”,即同时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躁狂、强迫症、心境障碍、压力相关障碍、注意力缺陷障碍、多动症,更严重的孩子还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所以,当我们怀疑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时,一定要找专业的精神科来界定筛查,确认是否有* * *病,排除其他精神疾病的可能。如果孩子真的沉迷游戏,仅靠家庭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还是请专业医生治疗。其中* * *病的情况也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部分,如系统脱敏、厌恶疗法、意象训练、团体治疗等,需要治疗师具备专业经验和资质。在家庭治疗部分,也要有治疗师从家庭互动、家庭功能等角度进行指导,家庭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是那句话,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游戏成瘾的标签,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有害的!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从自己的家庭入手,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迫切的事情。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关注,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参考资料:
1.孩子玩游戏,家长该怎么办?不要让游戏毁了孩子的一生。
2.青少年网络成瘾:亲子互动和需求满足的作用及家庭团体的干预,刘勤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3.评估和治疗网络成瘾手册。
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关注,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谢谢!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