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长辈童年的足迹350字
标签:杂谈
一.导言
学生作文深感尴尬,有搜肠刮肚的痛苦,也有捉襟见肘的尴尬。有的同学不愿意写作文,或者无话可说,或者胡编乱造,想当然,或者大话连篇,没有具体内容。主要原因是没有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叶圣陶指出:“人生如泉,文章如溪。泉源丰盈而水不尽,溪水自然流得活泼而不绝。”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的过程。教师要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他们不再像罗宾逊那样独自徘徊在思维的孤岛上,而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作文的有效性。
基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是否应该突破思维定势,开展一些合作作文活动课?倡导作文与生活的和谐,通过合作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发展。
第二,寻找突破口
我平时喜欢和学生聊天,学生往往比较鲁莽。有一次,我们聊到了童年。激动之下说了一些小时候的鸡毛蒜皮的事。同学们好像没听说过,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学生随口说:“老师,我们的童年是文明的,你的童年有点‘野蛮’。”说者无心,听者有心。我想到了一个词:前辈!对于他们来说,过去的一些事情是很遥远的,因为是我们这种长辈的童年所特有的。
童年是一个熟悉的词,我们有太多与之相关的经历。那么,为什么不限制“童年”这个词呢?让学生把目光转向他人,比如他们的长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追溯自己童年的足迹,让学生打开一扇了解长辈的大门,关注家乡的一些习俗,思考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中了解一些道理,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一个可以让学生顺利开展活动的话题。他们会对合作作文活动课有一个好的初步印象。
第三,教学过程
(1)指导研究
刚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活跃氛围。然后问:你想知道长辈的童年吗?比如你的父母,堂兄妹。你想了解他们什么?即从哪些方面可以了解长辈的童年?抛砖引玉,让学生自由讨论。结合学生的回答,选择黑板上的题目:
快乐游戏(名字、玩法、工具等。)
长老美味野果(名、色、形、味等。)
我喜欢阅读(学校环境、上课方法、活动等)。)
勤劳的农家子弟(劳动名称、劳动过程、感受和经历等。)
过年,过节,做客,购物。
再问:如何获取这些资料?众说纷纭,最后达成一致:家访长辈,实地考察,辅以核实其他书面材料。
马上学生就要开始“左右活动”,周末要组成活动小组快速行动。结果教室“炸开了锅”。我提议,以村为单位,选一个组长,确定题目,拟定一个活动计划(主要是写下我们要调查的内容)。很快,每个小组围成一圈,组长写下并讨论方案。我的巡回演讲让我口渴。七分钟后,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份像样的计划草案,我对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因为活动的结果应该是书面的。我在水中展示我的作品:
跳房子用木棍或石头在地上画一个“房子”(里面有大小相等的方块)。然后你一边单脚往前走,一边把算盘珠(用废弃的算盘珠做成的,所以这个游戏也叫“踢算盘珠”)踢到正确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错格子都算失败。
野葡萄也叫野葡萄。这种水果是一种球形浆果,果皮为深紫色,内部是蓝白色的水果奶油。成熟的山葡萄晶莹剔透,未熟的很酸,让人咧嘴一笑。
捡蜗牛每年春耕时节,蜗牛就出来了。他们一个个躲在泥地里,太阳下山或者下雨的时候就会爬出来。晚上会有人来接,这叫“拍蜗牛”。放学后,总会有一群孩子,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塑料袋,奔向田野。大家都把“收蜗牛”当成课外活动。
复试班那时候我们在双班。两个班级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往往一节课,一节课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隔壁班的读书声中看书或者做作业。在我的印象中,班级并不吵闹,而是相当安静。一个老师教两个班的所有科目。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课和体育课是很难得的,上一节课就能兴奋一个星期。
举个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目的是收集信息,活动记录要描述简单,点评准确,抒情恰当,解释清楚,每项内容介绍100字左右。
为了让大家更积极,我还提议评最好的一组,每人发一颗糖,评最差的一组扫地一天。学生们哄堂大笑,甚至高呼同意。
(2)课外调查
学生们要回家过周末。临走前,他们对我说:“我们一定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有点担心,我打电话问学生们过得怎么样。得知:调查“快乐游戏”玩遍了游戏;调查“美味野果”,到处寻找;调查“快乐阅读”和参观关闭的学校...每组问了那么多长辈,他们说:“这些孩子今天怎么这么多话?”
他们说:“我们将带着全负荷回家。”
(3)报告结果
星期一是语文课。
我走上讲台说:“看着大家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相信大家这次一定很出彩。接下来请各组代表发言。”
团体代表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一个说,一个写在黑板上。
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台下大部分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有不懂的地方就提问,认真记资料。课堂效果不错。
深化主题
各组报告结束后,同学们依然兴奋不已。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我说:“看得出来,大家都以自己为荣。可以说,我们已经初步进入了‘长辈的童年’。但对于‘长辈的童年’,我们还有很多要思考的。”
问题一出,同学们有点疑惑,我说:“接下来请大家谈谈调查的感受和经历。”
学生1:当我们回首长辈们的童年,寻找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游戏时,不禁有些失望:他们生活在游戏的伊甸园,而我们呢?还有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虽然这些游戏看起来“土得可怜”。但在游戏中,长辈们学会了创造,学会了与人分享快乐,学会了遵守规则。
学生2:我在想,悲惨的童年能让人成长,快乐的童年能让人铭记,无聊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长辈的童年是艰辛而快乐的。他们聪明,聪明,不屈不挠,知道幸福无处不在,要学会寻找幸福。
学生3:社会变化太大了。时代在进步,生活在进步,不仅玩的游戏越来越高级,吃的零食也越来越多。听着大人讲的各种野果,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大自然现在觉得孤独吗?没有那么多孩子陪着他,从他身上汲取营养。我们远离自然,在玩具中度过童年,抱着冰块和泡泡糖。
学生4:我觉得那时候的家长很没用。孩子们只能吃野花和水果,玩一些当地的游戏。
这是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我问:“他们没用吗?”有同学回答:“不,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照顾孩子。生活的负担可能会让他们有时候忽略孩子,但那是无奈的。”我点头说:“要相信这一点,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相反,作为年轻一代,这并不一定‘而是有多少爱有寸长的草,能付出太阳的光芒?.'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也说明了,爱有很多种方式。"
学生5:我很羡慕他们。那些游戏虽然不高级,但是野果的味道也不是特别好,工作还是有点累。但在和长辈聊天中,我感觉他们的童年是自由的,他们的心是舒展的。
演讲继续。学生用思考的眼光看《长辈的童年》,有启发,有启发。
在这一点上,我安排学生以“长辈的童年”为题写作文,已经是“水到渠成,自然写出来”,顺理成章。
下课了,学生的作文交了。在接下来的班级课上,我组织学生重温“快乐游戏”,自己做玩具,然后在地上玩老虎球,看谁的石头玩得最好,谁能稳稳地快速从房子上跳下来。
第四,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厚厚的云层密布,需要一次雷击才能让它下起倾盆大雨;烟花千百种,只有点燃导火索,才能五彩缤纷。“长辈的童年”这个题目是一个亮点,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点燃他们写作的激情。学生们兴趣盎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写作的合作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我觉得这节课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点。具体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够“在黑暗的巷子里探索”,而不是“在光明中探索”。学生通过活动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避免“雾里看花,不见月明”。
活动中,有的同学还在谈笑风生。如何让他们认真活泼地对待作文,是个问题。学生缺乏整理材料的能力,代表的发言需要我一篇一篇修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拘泥于问题,不能以小见大,创新意识差。
动词 (verb的缩写)收获与反思
1,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和谐,让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收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了解调查学习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动手动脑入货的过程。回班交流,享受资源,是一个反馈提炼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研究性作文的题目确定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时间充分积累资料,进行研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活动只能转瞬即逝。
4.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一个或几个实践活动并不能改变太多的习惯,我们只是让学生在头脑中认识一个新的领域,给他们的习惯性思维一个强烈的冲击。希望一节或几节作文活动课就能彻底扭转作文教学的弊端,是不现实的。真正的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基于此,吴丹青老师提出的我市“以人为本”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值得借鉴。
不及物动词附录:
学生调查记录
首先,快乐的游戏
这是一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游戏。
这是一个简单的射击纸片的游戏。将一张同样大小的纸对折,放在地上或桌子上,用手掌拍打,看谁能把纸翻回来。在地上翻来覆去的拍打,可谓“翻手为云,翻手为雨”。我热衷于收集大人扔掉的卷烟纸,家里的一些书也被损坏了。常胜将军的口袋里总是有厚厚的一叠脏纸。
打虎珠也叫打玻璃珠。两人以上参加。在地下挖一个直径约三厘米的小洞,称为“虎坑”或“虎穴”。每隔一两米画一条线。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弹珠,跪在地上,眯着眼,用大拇指把珠子弹出来。高级洞中的珠子(也就是“虎珠”)可以“射”任何对手的弹珠,命中就赢一颗。
另外,将弹珠放在火中烧,再放入水中,使珠子表面有裂纹而不破碎,颜色特别鲜艳漂亮。孩子们喜欢它。
世界和平了。双人游戏。首先,在地上画一个正方形的田字格,用石头、剪刀、布袋、钉子打成拳头。胜者在格里用小木棍写上“天下太平”,胜者先赢。
农村玩石头的孩子,善于就地取材。从小溪里捡圆石头,或者把瓦片砸成圆圆的、有特色的“鹅卵石”。鹅卵石在手中玩出了各种花样,讲究“眼快手快”。类似于“玩沙袋”。
荡秋千的大人不会特意给孩子准备玩具。但聪明的是,他们看到了家里的洗衣单和棕色绳子。将棕绳挂在大梁上,两端分别系在箩筐的两个圆扣上。做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架,几个人在下面摇,坐在里面的孩子乐了。
绑架,又称撞膝斗鸡,是一种很有男子气概的游戏。真的很荣幸。几个人,不管是团里的,还是单打独斗的,都拿起一条腿停了下来。当喊声开始时,他们加快了脚步。它们一伸一缩,一条腿蹦来蹦去,真的像斗鸡。还是需要一些招数,所以有了复出等玩法。
爬山树多,孩子精力多。好好练,爬这棵树,爬那棵树。越爬越熟练,越来越像猴子,唰唰,就跳到了树上。
(还有一些同学收藏的游戏。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比如转陀螺,跳皮筋,贴饼,捉迷藏,捉快手,扔手帕,过家家,老鹰捉小鸡,关刀,扔石头,花坑,贴蜻蜓。)
(2)美味的野果
屈原先生诗中说:晨饮春兰透幸福,晚吃菊花离英国。长辈年轻的时候是:每个月都有野果吃,真美!
奶头看起来有点像花瓶。它的身上长满了小刺,它的“肚子”里塞满了许多小种子。成熟后会变得很红。吃之前,要用小石头把刺磨掉,然后去皮。果实沙沙作响,酸甜可口,让人感觉柔软舒适。
甘草。这种甘草多长在旱埂上。将它的根提取出来,洗净,嚼出的汁液微甜,因其形状像甘蔗,分节,呈淡白色,故称“小甘蔗”。
桑树为桑树结出果实。成熟时,颜色为紫红色,像一个小球果。柔软多汁,吃几个嘴唇会变紫,手指会变红。
春天满山杜鹃花盛开时,孩子们会大量采摘杜鹃花。放进嘴里,轻轻咀嚼。有点酸酸甜甜的。有时候吃多了,有的孩子会流鼻血。
油茶果又叫油茶泡。油茶上的一种果实。开始是绿松石色,成熟后变成雪白。形状像番茄的。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绒毛,剥开,里面有一些棉絮状的东西。挖出来就可以吃了。也可以用盐泡着吃。春天,这种水果可以让人吃饱。还有就是油茶叶刚长起来的时候,有一部分变异了,长成了“油茶饼”。比油茶还好吃,酥脆可口。
野草莓也被称为“地瓢”。它的身体上有许多小巢,里面有种子。成熟的草莓红得像一双水汪汪的眼睛。
南坡是藤本水果。成熟时深红色。中间是白色的果囊,上面覆盖着锥形的果实。水果里面是乳白色的糊状物,看起来像流鼻涕。我说不出它是什么味道。
此外,还有荔枝、猕猴桃、山葡萄、杨梅、古阿古阿钮扣、山梨、酸浆、蛇莓、黑盲果、山桃、山板栗、荀子果、甸子、甸子等。
(3)读书是享受的。
冬天带着火笼上学,天很冷的时候,早上大家手里都带着一个火笼(竹篮,中间带个小火盆)。上课的时候,把脚和手放在上面烤。经常有人烧袜子,教室里总有一股浓浓的味道。有时候会拿出地瓜干烤在上面,不知道怎么做才卫生。回家是山路,火笼里的木炭已经化为灰烬。拿在手里感觉很轻,就摇一摇。可悲的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晃到路边的地里,你就会滚下去,人们会跟着你。拿起来一看,坏了。
在集体劳动的印象中,每学期都有几次集体劳动。那时候老师们都是用柴炉做饭、烧菜,用的柴火都是学生上山砍的,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每次去砍柴,全校都出动了,几十个人,井然有序。有时候,老师会带大家去冷杉林捡树枝,每次大风过后,地上都会有一层树枝。有时候,我们被告知要清扫村里的石板路。
绘本是一种只有手掌大小的儿童读物,图片黑白分明,印刷粗糙,讲解非常简单。内容非常广泛,很多都是改编自名著。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漫画”。大人小孩都爱看。
我们教室村小,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是砖房,像个“堡垒”,黄泥墙,小木窗,重门。走进去,还能看到坑坑洼洼的地上长着青苔。当你在地板上行走时,任何力量都会使木板折断。结实的木质桌椅,没有上漆,看起来粗糙简单。
我们的操场事实上,“操场”这个词应该用双引号括起来。为什么?因为打谷场是我们的“操场”。水稻收获季节一到,我们就不用做操了。操场上有粗糙的木制旗杆。我们在这相对平坦的泥地上跳跃,制造噪音。
一年级的时候,要学会数数,会用小计算器。最常用的是家里的“香”点燃后剩下的“香棍”,或者是父母用木刀砍下的小木棍、竹竿。谁拥有一套“塑料棒”,在当时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春游是名副其实的春游。要带锅碗瓢盆,油盐酱饭等。一大早,我就出发了,沿着山路一直走到另一个村子的一条小溪边。在那里,我们建炉子,捡柴火,做饭,炒菜。最难忘的是一次,老师带着所有学生去城里玩,拍了一张照片。学生的一个脚趾露在外面(他的鞋子坏了)。
此外,还有农村学校的“六一”,民办教师,我们的音乐课,我们的体育课,我们的学习园地,我们的厕所等等。
(4)勤奋的农家子弟
在狭长的田埂上,大人会种一排排的豆苗。豆芽长高了,旁边的杂草也越来越高。孩子们要拔去豆草。太阳没有毒,但是晒久了,背上会出汗。腰已经弯了,站起来感觉真的很酸。
秋天,苦味成熟了,从树上落下,落到灌木丛和草丛里。孩子们成双成对地去捡苦水。一粒一粒找,一粒一粒捡,捡多了才能做出好吃的苦冻和苦干。
大多数孩子都做过这项工作。农忙的时候,孩子也要帮忙。因为人力气小,打不了饭,扛不了米,只好割稻子,抱稻杆。稻秆刺痛人的皮肤,会很缓解红肿和瘙痒。经常是周末,孩子胳膊上划着红印子,上面长着小红疙瘩。
拉猪草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冬天,池塘里的瓢和水杯枯萎了。红薯和萝卜不够猪吃,女人和孩子就拔猪草。换好衣服,拎个篮子,到田里、菜园里,到处找,或一个一个挖,或一簇一簇拔,直到篮子满了,指甲缝里全是泥。常见的猪草有荷花、山楂、马兰草等。
此外,我们还经常做菜茶、挖笋、挑苦大麦、挖泥鳅、砍柴、看打谷场、喂鸡、摘菜等工作。
(五)过年、节假日、探亲、购物。
过年穿新衣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穿新衣。那时候过年的衣服一般都是师傅在家做或者送到师傅家。家长担心孩子第二年长高了穿不上。他们会要求师傅把衣服做得更大更长。通常,穿新衣服是非常困难的。
春节前一个月,家里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做的,比如做黄米果,做年糕,做糖,做爆米花。我没有买很多东西。我记得我有几年只买了十斤橘子过年。我妈妈把它们藏起来了,到处都找不到。我喜欢在胸前系一个带红色毛线的橘子。苹果和梨都很稀有。
我的大多数亲戚都在农村。村与村之间没有路,只有山路。走亲戚的时候,孩子也一起去。散散步,休息一下。一次走山路没觉得难,还是吵着下次去。
一年最多只上街一次,先走山路,再坐公交。当我到了这个城市,我永远不会厌倦四处看看。我爸妈进城,早早就在村口迎接,看吃什么。
鞭炮声喜欢节日是因为有鞭炮可以接。一串小鞭炮,会有几个没燃的鞭炮,仔细看,然后用火柴点燃,一个一个放。在神节那天,村里的每一个家庭都会去庙里献祭。下午结束时,他们会一起放鞭炮。孩子们等不及烟散了,也等不及一个个捡起来。
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做黄果、祝寿、喝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