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 * * 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活动感知、观察、操作和发现周围的自然(包括人工自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取的科学教育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排列。

3.技术①是指根据实际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开发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广义上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或操作程序和方法。

4.根据其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分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四个层次。并分别阐述了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

1.观察是指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和启发学龄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使其获得具体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教师或学龄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在人工控制下,通过简单的演示或操作,对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进行验证的方法。

3.科学小制作是指学龄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天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展品,让儿童在这样的动手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肤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又称“归类”,是将事物按其异同进行归类的过程,即按照特定的标准区分一组对象,提取相似事物的* * *特征并加以总结。

1,操作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材是指用于辅助科学教育、帮助儿童学习科学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放入角落供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材料,也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放入教师专门组织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技能,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对全体学前儿童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集体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龄前儿童所在区域或毗邻区域内可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

1.偶然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在外部情境诱导下,围绕偶然科学现象而开展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这是科学教育中一项独特的活动。

2.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地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儿童积极参与学习。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按照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和效果进行测量,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它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并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

二、填空(每道小题1分,***10分)

1、1935年,雷振清副教授撰写的《幼儿园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全面阐述了学前儿童引入自然的目的、教材、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

2.以对春夏秋冬的认识为主线,集中编排与儿童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是一种以季节为主线的科学教育内容选编方法。

3.根据科学素养领域的不同,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与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与态度教育目标。

4.重视科学原理,不重视科学事实,这是科学内容选择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

5.1999年,中国科协提出了为期50年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根据其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

7.在古代,虽然儿童的科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仍然在家里接受科学教育。

8.选定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以便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对学龄前儿童选择科学教育内容的启发性要求。

9.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个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儿童的科学教育,往往与素养教育紧密结合。

1.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2.教师在指导学龄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前阶段主要有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3.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比较观察法、个别物体观察法和长期系统观察法。

4.放蔬菜,西瓜,橘子,萝卜,香蕉等。一起给孩子分类:蔬菜,萝卜等。蔬菜、西瓜、橘子、香蕉等。不是蔬菜,这是一个二元分类。

5.在选择饲养内容时,要选择一些温顺、对饲料要求不高、不适合死亡的小动物。原因是学龄前儿童年龄小,操作技能差。

6.文艺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利用幼儿文艺作品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目的。

7.根据科学游戏的功能,游戏可以分为感性游戏、分类游戏和体育游戏。

8.早期的科学读物应该围绕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让孩子通过阅读对周围的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9.在选择种植和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动植物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

10,信息交流是指学龄前儿童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和交流周围环境的信息。

1.理论性问题是指需要高度理论性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其答案复杂到孩子无法真正理解的问题。

2.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和丰富性。

3.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内容和要求应与方向上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相一致。

4.在“不同材质的衣服”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语言教育,按照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要求进行设计。

5.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环境既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学习环境。

6.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发挥学龄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龄前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7.科学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的活动包括讨论活动、操作活动和发现活动。

8.根据教师指导的程度和组织方式的不同,专题科学教育活动可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和偶发活动。

9.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儿童获得科学经验的过程,因此需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儿童学习科学。

10.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所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配菜、动物喂食角、水池、沙箱等。,统称为幼儿园园。

1.一般来说,科学角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察与阅读、科学玩具、操作与实验、制作与创作。

2.评价者事先观察清楚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待行为或事件的发生,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自然的观察和评价方法。

3.问题测试是通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面对面的问答来获取信息的评价方法。

4.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地区角活动的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性能上安全可靠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性、材料的可理解性、材料的丰富性和材料的探索性。

5.区域角活动包括学习区域角活动和游戏区域角活动。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和作业分析法。

7.问题测试是直接回答一个或几个问题,即评价者提问,被评价者回答。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一个矫正系统。

9.在我国幼儿园,生命教育主要通过课程、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种方式进行。

10.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原则是: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分)

1,试图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a、加涅B、皮亚杰C、布鲁纳D、布鲁姆

2.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a、认知功能、心理功能B、认知功能、创造功能C、认知功能、生产力功能D、心理功能、创造功能

3、世界上第一个用于科学教学的实验方法是(B)。a、孟子B、墨子C、老子D、孔子

4.中国的儿童科学教育是通过专门设计的自然课程进行的,这些课程在清朝(B)年间举办:A、乾隆B、同治C、嘉庆D、光绪。

5.科学的范围极其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C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b、思维、自然、社会的知识体系;d、自然、社会、人类的知识体系。

1,长期系统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C)。a、2 ~ 3岁b、3 ~ 4岁c、4 ~ 5岁d、5 ~ 6岁。

2.我们不用一般的量具,而是用一些自然物体直接测量物体:(a)。a、非正规量具测量b、正规量具测量c、观察测量d、普通测量

3、“学会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哪个年龄阶段是教育目标(D)。a、2 ~ 3岁b、3 ~ 4岁c、4 ~ 5岁d、5 ~ 6岁。

4.下列动物中,(b)适合学龄前儿童。a、乌龟、金鱼、凤娇、蝌蚪B、乌龟、金鱼、蝌蚪、蚕C、蛇、金鱼、泥鳅、蝌蚪D、乌龟、海龟、凤娇和蚕

5.发生在(d)中,要求学前儿童根据事物的外观特征或数量差异对事物进行分类。a、2 ~ 3岁b、3 ~ 4岁c、4 ~ 5岁d、5 ~ 6岁。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语言有(D)。a、活动、可视化、逻辑、目的B、目的、开放性、灵感、逻辑C、可视化、开放性、灵感、逻辑D、灵感、可视化、逻辑和目的

2.孩子们喜欢问大人各种各样关于自然的问题。他们问,“为什么月亮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C)A,简单问题B,操作问题C,理论问题D,直白问题。

3、特殊学龄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a、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b、角落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4、家庭儿童科学教育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a、个性、随意性、灵活性、微妙性b、个性、微妙性、开放性、灵活性c、亲密性、开放性、微妙性、灵活性d、微妙性、关联性、随意性、灵活性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包括(a)。

a、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b、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c、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组织资源d、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

1.观察前,根据观察对象制定观察清单。研究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检查表中的项目逐一进行检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标记和评价(B)。a、观察检查B、行为检查C、观察评价D、行为评价

2.“做中学”的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A、法国B、美国C、中国D、德国。

3.测试儿童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是,预先创建一个场景,以触发调查者想要观察的儿童的行为。(一)A、情景观察B、情景评价C、自然观察D、自然评价。

4.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评估者的行为进行实地观察或测量,评价观察结果的方式是(a)。a、观察法B、测量法C、自然观察法D、自然测量法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的访谈法有两种具体类型:(a)。a、问题测试、情景问题测试B、问题测试、选择测试C、匹配测试、情景问题测试D、匹配测试、选择测试

4.问答(每道小题10分,***40分)

1,科学经验和科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经验是指学龄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直接接触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经验。这些经验被命名为科学经验,因为它们与自然事物和现象有关。

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认识,是对具体事物总结的结果。

科学经验和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但又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经验的获得,而科学经验影响着初级科学内涵的获得。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有六个基本原则:(1)科学性: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则。(2)启蒙:选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龄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龄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教育目标,即能够理解和接受。(3)系统化:是指选取的科学教育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排列。(4)时代性:是指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选择和编写科学教育内容的要求,使所选内容跟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面向现代化。(5)地方性:地方性要求就是要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6)季节性:季节性要求是指科学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季节变化来选择。

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学基础;(2)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社会基础;(3)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学科基础。

4.举例说明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原则。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地方性原则:地方性要求是指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遵循当地要求,根据当地自然特点选择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中的季节性原则:根据季节性原则选择科学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和加深学前儿童对季节的整体认识,还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事物与季节的关系。遵循季节要求意味着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季节变化来选择。

1,请简述一下小实验中老师的指导要点?

为了使学龄前儿童的操作实验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为学龄前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使用方便,并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数量的材料和用具...第二,引导学龄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第三,给学龄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第四,讲解实验规则,保证学龄前儿童的安全。

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一是做好预备实验;第二,让每一个学龄前的孩子看清实验过程;第三,演示与解释和提问紧密配合。

2.观察法的应用要注意哪些点?

在运用观察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要尽可能进行现场观察;(2)调动学前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学龄前儿童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景象;(4)引导学龄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3.举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

指导学龄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龄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龄前儿童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

在学龄前儿童阶段,主要有学习顺序观察、比较观察和典型特征观察。

4.科学玩具和游戏的使用?

根据科学游戏的功能,游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感性游戏、分类游戏和体育游戏。

在选择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和规律性。

学龄前的孩子有充分的活动机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1.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在学前儿童的科学活动中投放足够的材料供儿童发现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作业材料能促进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3)作业材料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积极情绪和意志力。

2.如何正确看待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始终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直接回答(1)。(2)引导思维,鼓励探索;(3)引导阅读;(4)激发联想;(5)留下期望。

3.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家庭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有以下特点:

(1)家庭科学教育的潜移默化

学前儿童在家庭中的教育不是专业化的,而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综合影响。幼儿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与家长一起学习科学,自然、轻松、生动、有趣,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家庭科学教育的个体性、随意性和灵活性。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选择和利用社会资源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选择和使用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选择合理的社会资源

要充分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内容、空间、路线的适应性。

(二)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

比如参观完植物园后,可以指导学龄前儿童种植一些花卉,引导他们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讨论。

1,请举例说明“做中学”对学龄前儿童的意义?

(1)基于孩子的好奇心,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地了解自然;

“做中学”是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利用他们的观察欲望,用手触摸和制作,建立一个基本的但连贯的科学知识体系。《做中学》讨论的问题,都是孩子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孩子们通过用自己的双手探索周围的环境来解决问题。

(2)通过带问题做实验,探究学习,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

“做中学”强调既要让孩子了解科学的成果和过程,又要让孩子带着问题做实验,进行探究学习,这对孩子科学探究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做中学”强调孩子在科学学习中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3)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和人际交往。

“做中学”强调孩子的猜测、实验、记录和交流。科学探索让孩子的语言更加准确和丰富,孩子可以非常个性化地描述自己的发现。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孩子学会讨论,接受差异,达成理解。做中学有利于儿童注意力、兴趣等基本情绪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

(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的内容以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为基础;(3)科学教育的方法应该由学前儿童自己去探索。

3.徒步活动的实施和指导要点是什么?

(1)制定一个活动计划,计划要粗糙灵活;

(2)明确行走的概念;

在行走的过程中,要给孩子相对的自由,让他们有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提问、讨论问题。

(3)明确行走的目的;

(4)边走边进行随机教育。

组织学龄前儿童行走时,随机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

4.简述地区角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指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良好心理氛围,是开展区角活动的前提。

(2)应允许学龄前儿童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龄前儿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来选择内容和材料。

(3)观察和了解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学龄前儿童参与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操作,耐心观察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水平。

(4)引导学龄前儿童遵守活动规则。

在区域角活动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