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大战”幼儿园大班艺术素质班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的人民教师,我们经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我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怎么写教案?以下是我帮你整理的《蚂蚁战记》幼师班美术素质班教案。欢迎分享。

活动目标:

1,掌握单线蚂蚁的画法,会适当改变运动方向。

2.试一个简单的构图,表现远近的相对关系。

3.开发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绘画的乐趣。

4.养成大胆、均匀使用颜色的好习惯。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摄像头。

2、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白纸、油画棒、胶水。

活动流程:

1.展示三个圆圈,用魔法吸引孩子的兴趣。

老师:老师今天给你带了一个图。看,它是什么形状?(圆)(用电子白板拉窗帘)原来是圆哥。圆哥说想和你玩游戏。他还邀请了两个圆兄弟。(展示另外两个圈)这三个圈有什么区别?(孩子回答)原来这三个圆大小不一样!

圆哥排队!圆形大哥排下面,圆形小弟排中间,圆形二哥排上面!排队变魔术。它生产什么?仔细看,孩子们!两只小眼睛,一张小嘴,两条弯曲的触须,一边三条腿,原来是蚂蚁!(边说边播放预先录制的蚂蚁绘画过程)三个圆圈变成了一只小蚂蚁。

2.孩子们想象小蚂蚁的各种姿势。

(1)猜猜小蚂蚁在干什么。

猜猜小蚂蚁在做什么?

(2)想象小蚂蚁的其他姿势和动作。

你还想让小蚂蚁做什么?(幼儿讨论)(幼儿回答)老师事先准备好三只蚂蚁的形象,一只正面,一只侧面,一只侧面。当孩子们谈论这三只蚂蚁的动作时,老师会展示并解释它们。

(1),这三种蚂蚁有什么区别?哦,有些是前面,有些是侧面。让我们看看这个。只是前面还是侧面?从正面看小蚂蚁,能看到几只眼睛?他的脚在哪里?

总结:原来画前面蚂蚁的时候,可以画两只眼睛。如果我们在边上画一个,前面蚂蚁的脚就可以画在圆的边上。但是,离我们近的那一面的小蚂蚁的腿应该是从圆的里面画的,远的那一面应该是画在圆的边缘!

3.讲述蚂蚁战争的故事,启发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1)老师讲故事。

小蚂蚁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蚂蚁王国,里面有无数的小蚂蚁。蚁王想选择最强壮的蚂蚁作为他的蚂蚁。勇士前来保护蚂蚁王国,战场一片火热。有白蚁、黑蚂蚁和飞蚁...一些蚂蚁拿着剑,一些拿着大刀,一些拿着弓箭。环顾四周,有成千上万的蚂蚁士兵。突然刮起了大风,风怪要把所有的蚂蚁兵都吹走!就在这时,一个蚂蚁战士诞生了!他一手拿着无敌盾,一手拿着超级剑英勇战斗,终于将怪物赶走。最后国王选他为今年的蚂蚁战士,让他保卫蚂蚁王国。这是我蚂蚁大战的故事。

(2)提示儿童图片的布局。

我要画我刚才的故事!刚才我故事里的主角是谁?一般的主角和画面中最重要的人应该放在哪里?对方在中间,那么它的大小是多少?比其他角色大一点,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他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蚂蚁士兵在哪里?靠近战士画大一点,远离战士画远一点?那些远离勇士的人呢?可以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而且整个战场上的蚂蚁兵也不能太多,太多了,比武就没法进行了!

(3)鼓励孩子大胆创造。

你也想创造你自己的蚂蚁大战故事吗?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画面布局吗!现在,请画出你自己的蚂蚁大战故事!

4、孩子画画,老师指导,并拍照。

5.评估工作并结束活动。

老师给你拍了几张蚂蚁大战的照片。让我们请这位小作家来讲讲他关于蚂蚁大战的故事吧!(儿童讲述)看来你的故事都很精彩。让我们回到教室,把你的画做成故事书《蚂蚁大战》,放在书角。你想一起去看吗?

活动反映:

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我们准备了工具和材料,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了一堂特别的课——这是同学们学完科学后第一次实地观察动物的活动。

上课时,我先给同学讲解了观察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和同学一起来到操场。小家伙们用家里带来的甜点、糖果、果皮、馒头吸引蚂蚁,然后开始用我分发的放大镜观察它们。这个活动比较简单,不一会儿,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了蚂蚁的身体结构。学生们对这次活动的兴趣很高,这完全是我所预料的。我只是让他们按计划继续观察活动,并再次强调观察时要小心。同时,作为奖励,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樟脑丸分发给他们,并指导他们使用:在蚂蚁经过的地方画一条线,或者画一个圈圈住一只蚂蚁,然后观察蚂蚁的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回顾这次观察活动,我认为组织学生观察小动物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该深化观察活动。

1,要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这也是观察生物的基本要求。当我发现有同学急于知道蚂蚁遇到食物的行为时,就把食物直接放在蚂蚁面前,并马上提醒他们要把食物放在离蚂蚁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同时让他们思考其中的道理,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资料了解蚂蚁头触角的作用。

2.鼓励学生同时观察和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当蚂蚁遇到小块食物时,它们独自将食物搬回巢穴,在不改变原有行进方向的情况下,似乎更容易;如果遇到稍大的食物,在仅靠一只蚂蚁难以搬运时,它会把食物拖回巢穴。这时候如果有另一只蚂蚁过来帮忙,两只蚂蚁就把它扛到一边。如果遇到大块食物,最先找到食物的蚂蚁总是在食物周围寻找,然后冲回巢穴带来增援。令人惊讶的是,援军总是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么多蚂蚁能同时发力。

3.观测活动要保证及时。限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但很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事情必须观察很长时间。《昆虫学》的作者法布尔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为了观察昆虫的活动,他常常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正是由于他勤奋的观察,《昆虫学》才成为世界名著。

4.注意反复观察。以观察蚂蚁为例,要注意观察蚂蚁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从而对蚂蚁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另外,能够反复观察也体现了一个人坚韧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第二,关注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体验

了解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查阅书籍、网上搜索、询问他人等,但相比较而言,通过亲身观察获得的知识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眼见为实”和“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必须做”都是强调的。

教师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或查阅书籍资料来寻求自己问题的答案,往往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结果。

第三,要注意爱护小动物。

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关爱动物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在我看来,对动物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学生和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之上的。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意味着对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充分了解。蚂蚁遇到用樟脑丸画的水平线,会立刻避开。这种现象说明蚂蚁不喜欢樟脑味,但也有同学用樟脑丸在蚁巢的洞上画圈圈,甚至有同学把樟脑丸放在蚁巢的洞上。这种行为对蚂蚁来说显然太残忍了。这个时候,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也会收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当然,无论是对作为老师的我,还是对学生来说,这都是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这种课堂既有课前的精心预设,又有师生参与观察活动的灵动生成,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发展。也许,一次观察活动,一次说服教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改变不了什么,或者至少对学生眼前意义上的知识增长没有太大作用。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学生要想掌握相关知识,只需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或者让学生在书上划一条线,记住,背下来,就完事了。但我认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观察活动,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除了死记硬背还有这样一种学习方法;除了教室课桌,还有一个像大自然一样的学习场所;除了学习现成的知识,至少他们可以树立一种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科学态度...经过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能力和积极性会逐渐提高,进而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这让我想起了“认识石头”那堂课,当我真诚地对同学们收集的石头表示惊讶,当我真诚地欣赏他们的采石行为,当我和他们一起打碎石头,当我们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石头管理时,我想同学们一定收获了很多。所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观察蚂蚁的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课程时,应该稍微打开一扇通向无边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户...所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蚂蚁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