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减九精选8篇教学反思通用版
十减九教学反思普通版(1)本课是“十减九”,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用加减法计算。学生了解十多减九的计算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就可以转移到其他退位减计算中,促进自己的学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了“买桃子”这一常见的事物,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买桃子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在例题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在一个小圆盘上摆一个钟摆代替桃子,讲一讲如何计算13-9。在学生实践、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多角度思考的要求。在交流报告中,同学们逐渐明确了计算“十减九”有不同的算法,只要学会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于是就出现了在课堂上争相介绍自己方法的情况。
方法1:一个一个减。
方法二:先从10中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并成4。
方法三:先去掉3,再从10中去掉6得到4。
方法四:想加减法。(因为9+4=13,所以13-9 = 4)
方法五:先去掉3,再从10中去掉3,再去掉3得到4。
但这种热闹的背后,也有一些我们老师看不到的问题。教室很热闹,学生很活跃。但是真正做题的时候,差生就出现了。课堂上方法太多,有些同学无从下手。这么多方法,我该用哪一种呢?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自然也就多种多样。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倡导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课内民主,素质教育,课后补课,应试教育。
《十减九教学反思》通用版(下册)对应的是“十减九”这一节的习题。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一”和“练习三”两个练习13。从习题的写作形式和特点来看,编者的意图相当明显。《做吧》1题中的六个小题分为三组,每组中上下题为加减法,突出“尝试加减法”的思想;第二题在1题的基础上,利用□的形式,提高“想加减法”的思维水平。练习3第1题以图形形式提示了“尝试加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加法解两个减法”的思路;第二题的1题和上面的意图一样,只是形式上有所改变,第二题有所拓展,通过减少一部分未知数,起到拓宽思维空间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教材习题的设计突出了“想加减法就加减法”的思想,以“想加减法就加减法”为基本算法进行训练(配套老师的教课书也非常强调),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法。
问题是,“从一打中减去几”的基本算法只是一种“尝试加减法”吗?其实只要学生能理解,能快速解题,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都可以算是基础算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精通“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生来说,“想加减法”是一种基本方法;对于那些20以内进位加法还不够熟练,有的甚至不会计算的同学,他们能理解或熟练运用的算法可能是“破十减”和“连续减法”。这时,“破十减”或者“连续减法”就成了这些学生的基本算法。因此,我们认为,教材只把“加减法”作为基本方法进行训练的理由是不充分的,有待商榷。
关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节内容时,我们对教材内容做了较大改动。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丰富主题情境的内涵。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子”的场景比教材“猫看金鱼”更开放,学习素材更丰富,使问题呈现更具有现实意义。13猴子一起玩。有些猴子爬树,有些能看见,有些透过树看不见。现在地上还剩六只猴子。所以“有多少猴子爬上了树?”问题的呈现更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所以13-6这个例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准确把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实际上包含了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内涵。“多样性”是指“群体的多样性”,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讨论;“优化”指的是“个体优化”,即在各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人格特征的方法。总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说方法越多越好。教学反思“减十多分实践课的教学反思”
普通版十加九教学反思(第三章)基于学生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数的理解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知识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节课,我在带领孩子们认识高一下一本数学书的时候,让学生选择他们最感兴趣,最想学的那一课。我发现孩子们对20年以内的退位减位单位不是很感兴趣。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或者是害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出现困难。所以在本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口,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发现在刚刚结束的寒假里,孩子们去了各个地方玩。所以我引入孩子寒假玩,去公园看花灯的话题。高一的孩子更感兴趣的是玩耍的情境,但这里需要老师引导,控制课堂纪律。然后展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引导孩子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孩子汇报时强调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二、通过公式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根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快地列出公式,但只有少数学生能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列出公式。我先和几个口语能力强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公式,然后根据剩下的同学的反应总结一下,帮助班上的小朋友明白,如果总数去掉女生的数,剩下的数就是男生的数,也就是15去掉9,所以用减法来计算。
第三,通过摆姿势和说话,了解十减九以上的计算,掌握计算方法。
列出公式后,让学生算出15-9=?大部分同学还在画圈算成绩。有同学把一根小棍放在手中,迅速拿出一捆五根小棍来代表15的同学,但是在减去9的过程中,都被一根一根的去掉了。这时,我在展台上展示了如何用“十破法”和“连续减法”计算15-9,并在摆姿势的过程中,清晰完整地说出了过程,引导孩子们直观地理解算术和计算方法。最后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在这整个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先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说。学生寒假刚返校,课堂纪律有点乱。在这个过程中,我相对减少了学生接触的时间。如果能给足够的时间就更好了。用习题巩固,为把这节课的知识转移到十多减八和七打下基础。
第四,列出所有减法9的公式,以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掌握了从一打中减去9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公式,并借助破10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从一打中减去9的个数比被减的个位数多1。在这个环节,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留给孩子很长的时间去探索。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会把20年内的整个退位减法放在一起,探索规律。
《十多减九的教学反思》(第四章)通用版本周学习了十多减九的计算及相关应用题。在讲授实际问题之前,我仔细回顾了本单元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为我相信这是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的捷径。
应用题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列出公式来回答,而且要用固定的格式来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试题的分析能力。数学应用题的每一个字都很精炼,尤其是一些关于数量关系的字,根本不可能省略一个字。那么如何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呢?
这一部分我以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说明我的教学方法。
“有15只兔子,7只黑兔,几只白兔?”
让学生先读两遍题,加深对题中数字的理解。
q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按照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和提问的:
1.看完问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能完整的说出来吗?
2.问题中出现了哪些数字?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3.问题中的问题是什么?问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其实这三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难点在于学生无法完整具体的解释,难点在于学生不知道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1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说”来初步理解问题的意思。问题2着重引导孩子注意问题中的数字,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比如15代表兔子总数;7,表示黑兔子的数量。问题3,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与条件的关系。即白兔的数量与兔的总数有关,也与黑兔的数量有关。
老师问这三个问题不难,但如何引导孩子思考是个大问题。很多孩子在面对这些复杂而又避重就轻的题目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感兴趣,对老师的苦心分析甚至精彩讲解无动于衷。我们做什么呢要从老师的评价语言说起。评价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比如只要你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站出来告诉大家。错了也没关系。敢于站出来说话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鼓励孩子听和想,鼓励学生说。如果一个总是不举手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老师应该马上关注他,向他提问,用心听他讲话。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要给予“你回答问题真的很积极”的肯定,这样既鼓励孩子下次举手回答,又能让其他孩子产生“我站起来说”的想法。
十减九教学反思通用版(第五章)“十减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十减九以上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以“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这节课的情境线索,将计算教学的内容与情境故事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这个班有各种形式的练习。以前教学减十多的时候一般都是让学生放棍子或者圆盘,让学生放13-8=?13-7=?13-6=?大部分学生都是单纯靠棍子来数,很多基础差的孩子不会数或者完全靠数棍子。久而久之,学生离开了计算错误率高、准确率低的棒子。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我用大家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新课。学生们非常兴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13-5=8的算术,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破十减”和“想加减”的不同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能让花猫学得快?”花猫是怎么快速算出答案的?“老师让学生争做小老师,在运算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地比较选择算法。有的同学理解了减法公式各部分的关系,脱口而出13-5=8的原因,可见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倡导算法的多样化,还引导学生在众多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然后通过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学生间的评价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点: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课堂指导的力度不够,课堂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因为这个班是计算班,所以要加强计算的训练。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整理和整合计算方法,反复熟练算法计算。多做十多项扣除相关的计算练习。
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知识,对应“10以内”这一节的内容进行练习。教材在“习题3”中安排了13个习题,选取其中的10个作为习题。先练两组题。目前两题是加减法,突出“加减法”的思路;第二组通过填空复习“破十法”的计算方法。练习3第1题以图形的形式提示了“尝试加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加法解两个减法”的思路。但总体来说,教材的习题设计强调的是“想加就加,想减就减”的思想,以“想加就减”为基本算法进行训练(配套老师的教材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破十减”或“连续减”等其他方法。
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子”的题目非常开放,学习材料丰富,问题呈现具有现实意义。13猴子一起玩。有些猴子爬上树,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穿过灌木丛,现在地上还剩六只猴子。然后,“有多少只猴子爬上了树?”问题比较自然,学生想知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算法多样化,即在多种方法出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本节课中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的方法。简而言之,“算法多样化”止于“算法优化”,学生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把握。
在这个班的练习课上,唯一遗憾的是学生口算训练不够,口算速度和能力不够强。
十多减九的教学中,教学反思(第六章)通用版力求方法多样,在“我要加减”或“我要破十法”中选择一种,在沟通这两种方法时需要适当强调;了解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其中一种。
本课试图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意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创建“卖气球”、“卖风车”、“填字游戏”、“环形游戏”等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禅让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2.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是学生在合作中合作、插一棒、实践、自主探索、交流的重要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体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要求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反思这些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比较,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你怎么想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记住吗?你最不喜欢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不呢?你觉得是什么让你不喜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不同的算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巩固和练习。各种方法中肯定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所以老师只能引导学生比较,绝不强加给他们。
缺点:
针对课堂上的问题,我感觉这些方面都没有处理好。
1,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2,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以至于计算方法名不副实。
有的同学真的不会,有的同学不敢说,有的同学表达不正确。
今天,丰满区小学校长、刘老师、李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听了我讲的一堂“十减九”的数学课。听我的课是因为我作为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代表,成为了丰满区数学老师的典型。这节课彻底了解了我的教学能力。应该说之前的两位研究员比较了解我,对我个人评价也很高。他们认可我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两位研究员还说今天要去听我的课,心情很美好,说明他们很期待我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但今天我似乎有些失望。整节课下来,感觉身心俱疲,更是身心“创伤”。这个班我不满意,缺点太多。不过这个损失来自于自己,同学们的表现还是值得称道的。
反思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到失落,这也是教研员在对该课的评价中提到的。
首先,老师要学会慢下来,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表达。纵观整堂课,老师们显得有点不耐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我受不了,急着完成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就像没完成一样,教学也不完美。事实上,我们仔细想想,即使它完成了,但前面的环节在毛毛处理草率,肤浅,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怎么可能完美?本课重点讲解“加减法”和“破十法”对10减9以上的计算。当学生表达自己的算法时,老师急于巩固,不会要求其他学生重复。其实这个环节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检验其他同学能不能做到,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同学们是不是在变相上课。老师发现学生多了,就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老师不要着急,用自己的总结和解释代替学生的回答。他们应该学会等待,放慢脚步,也许他们等待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二,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答案中的错误。课堂老师其实是在教解决未知问题。错误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老师关注错误,就是更懂学习。比如这堂课,一个学生在计算问题13-9=(),答案错了,我让他坐下,不做任何评价,然后我让另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根本没必要这么做。老师在课堂上犯错是正常的,也是好的。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要给时间表达出来,因为这能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不怕学生犯错。如果一节课进行的这么顺利,不合理,老师们会觉得好假!人们不说教学本身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只是给课堂增色不少。
第三,视听手段的应用要考虑时效性和趣味性。提到公开课,很多老师会马上联想到课件,就像一堂公开课必须有课件才算公开课一样。所以接到讲课任务后首先考虑的不是选课、写教案,而是绞尽脑汁制作课件,甚至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制作课件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更好的完成教材的学习。这正好相反。作为公开课,我们靠的是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不是课件。当然,恰当的应用课件确实能为课堂锦上添花,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课件使用得当,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师考虑课件的时效性。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兴趣也是需要的,因为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体现数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准确、清晰、到位,让学生根据你的指令去思考和回答。相反,如果老师的指示很模糊,学生就无从下手,偏离老师的初衷,给教学带来麻烦。比如这节课,在对图片的观察中,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但我没有这样直接问,而是这样问:你看到缺了什么?有几个同学站起来没有回答重点,我马上换了提问方式:可以提问吗?同学们立刻回答,可见老师的语言表达有多重要。
第五,复习要细致,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这一课,在复习环节,我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进位加法开火车,一种是用进位加法点蜡烛。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里面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以后更容易理解“加减法”,这个复习题目可以改成填括号的形式吗?比如9+()=14,如果老师这样处理,新课程的学习会相对容易一些,班里也不会有人想出这种方法。所以复习的设计也很重要,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
以上是我上完这堂课后的一些感受和反思。课堂教学需要失败,需要遗憾,需要不足,需要失落,因为这些都是你以后教好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一个有缺陷的教室,这也是一种美。我会把这些缺点变成我以后讲课的动力,让它们陪我一次次见面,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十减九教学反思通用版(第八章)十减九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对加减关系的初步感知。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大致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先复习导入,主要复习9加小数加法的口算和括号内未知数的填写。第二,用动手操作和实物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算术,掌握算法。第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识。第四,课堂总结。
全班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思维积极,兴趣很高,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当学生计算15-9时,1 (3)班的孩子想出:15一个一个减去9,剩下6;用十进制的方法,10-9=1,1+5=6。前一天晚上预习过。而1 (2)班的小朋友邓明东也想出了连续减法:15-5 = 10,10-4 = 6。当时我喜出望外,夸他爱思考。而“加减法”这种方法,学生们并没有想到。有的同学一节课连一个方法都没掌握,教学效果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感觉老师太重了。
下课后,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因为学生被要求挥棒时沉浸在自己的操作中,影响听课效果吗?是因为老师讲的太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失去了说话的主动性吗?.....思虑再三,认为有以下原因:
1,新课引入不新颖,习题题设计单调。
2.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高估了学生。
3、给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太少。
4.老师的引导不是很科学很到位。
我觉得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努力:
第一,复习铺垫部分需要巩固。
虽然我在导入复习中准备了一些9加几的练习题,但是数量不够,所以要写一个“一图四式”的题目,为“想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做铺垫。
第二,实际操作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加强
在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15-9”的公式后,我先用一根棍子演示了15-9,学生很快发现15-9需要从5根棍子中拿出9根,这还不够。我该怎么办?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我马上让学生们支起棍子,探索算法。学生说出破十法的想法后,我用一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术。我强调学生要理性,但实际上我让学生跟着老师挥棍子,省去了“打破十大定律”的教学环节。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个操作环节,所以很多同学在“做”题1中的“带棍子的钟摆”中,还是放不下棍子。一年级学生不擅长口头表达。有时候,空洞的“说”不如扎实的“做”。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算术,而不是老师说了算。
第三,比较和优化教学方法
虽然新教材提倡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计算方法,但他们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计算。但毕竟这是一年级学生20年内学习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还是很难掌握各种方法,什么都学。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中及时进行比较和优化。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破十法”学牢,再让他们学习“加减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讲算法的时候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比如15-9,认为:5减9不够,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尽可能面向所有人,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有效,我会更加努力的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