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教育中心理效应的思考

品尝了一本名著,大家一定收获颇丰。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一篇检讨了。那如何写好书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他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案例,介绍和演绎那些严肃而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规律。该书精心挑选了64个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案例。看这本书激活了我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看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效果,感觉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豁然开朗,智慧开悟,内心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心理急躁或叛逆的心理现象。类似的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比如老师上课拖拖拉拉,用同样的方式反复教同样的内容,学生放学准备收拾书包,老师不停布置作业,对学生的错误一次次批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降低。然而,学生们非但没有对老师的一再批评教育进行反思和纠正,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只是填鸭式的。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批评中出现超限效应。学生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不要因为同一个学生犯的同一个错误而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批判,就不要重复同一个方面,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批判的说法。你应该换个角度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追究,厌烦和抵触情绪就会减少。中国的画讲究“易大意,密不透风”。“我能走快一步”的意思是“布白”。

而教育也要讲究“白布”的艺术,讲究“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反思。就像我们的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就是对“超限效应”最好的诠释。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教师对阅读的反思2读刘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让我哑口无言,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很常见。刘儒德教授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案例讲解了心理学晦涩难懂的规律、效应、规律,并层层剖析,将原本神秘的心理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激活了我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受到了智慧的启发。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64个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部分,分别适合不同方面的教师工作。纵观全书,我有很多感触,总结如下:

第一,教学

1.课堂艺术,讲究“鸡尾酒接待效应”:教师在课堂讲课中要注意生动性、直觉性、语调和肢体语言的丰富性,这样才能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防止自己成为学生交头接耳的背景。此外,教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熟悉与他们相关的事物,成为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符号,可以成为学生无法过滤的音源。

2.作业布置,注意“超限效应”:“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心理学表明,人在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种主观承受能力,超出这种能力,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过多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u型记忆:不同的学习材料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前一个内容对后一个内容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前摄和前摄的双重抑制,所以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最差。而且学科之间也会互相抑制,物质约束也差不多,抑制越严重。世界上没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丸”。只有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好,在最重要的时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才会更有效率,更有收获。

第二,教育管理

1.教育要讲究“白布”艺术。中国的画讲究“易大意,密不透风”。“我能走快一步”的意思是“布白”。有了“白布”,才能有美感。老师平时要停止和学生的谈话,适当留一些“白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反思。

2.巧妙运用“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匹配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

《四颗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先生巧妙运用南风效应的经典事件。“犯了几个错误还不如奖励他们其中一个。”“老师也善于挽回损失。”对犯错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让他们自发清醒。教育是理解人性的艺术和技术。

3.师生交流的方式——“互乐机制”。卡内基的成功表明,“相互愉悦机制”可以产生奇迹。“吻你的老师,相信他的方式。”

4.“光环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掌握学生信息,不要被一叶障目。“马太效应”提醒我们,一定不能让“好学生对好,差生对差”的现象发生在身边。“链式塑造”可以用来矫正学生的行为,这也类似于教学中的最近开发区原则:“跳起来摘果子”。

5.教育不是小事。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一颗钉子,断一只鞋;断了一只鞋,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打伤了一个骑士,输掉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个帝国。听完这首民谣,大家会不会一笑置之,或者也许有人会想到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所以,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教育者,要牢记“教育无小事”,重视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个老师灿烂的笑脸,一句夸奖,一个习惯性的行为,都可能在孩子心中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他们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支点。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全面解读这部“教育词典”,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巨大魅力,努力使教育智慧最大化。教育中的问题错综复杂,老师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这本书做导师,我相信我们的心会更开阔,工作会更有成效。

教师对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思考3这个学期,我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里面的教育效应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想起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类书籍。现在给大家分享几个我感受比较深的教育心理效应。

首先,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每个人对心理冲击都有承受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容忍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适得其反。牧师的讲话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后选择从捐款箱里拿出两元钱。这是因为牧师没有理解超限效应。这让我想起了我过去在学生犯错时的惯常做法,那就是批评教育。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批评教育,但要达到批评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须遵守越限效应。当孩子犯错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和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刚开始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话,他就变得不耐烦了。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需要关注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要遵守这种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在每节课的前半段可以很活跃,但是如果我们在孩子累了的时候继续讲,不玩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的改变教学方式来缓解孩子的厌烦情绪,孩子就很难坚持到下课。另外,在课堂上,为了给孩子讲解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我们会讲解很多,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让老师厌烦,影响以后这门学科的学习。

第二,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则。

Premac认为,利用高频活动来加强低频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孩子们喜欢轻松的活动,而不是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多过做作业,喜欢玩游戏多过做家务。这样就可以对孩子提出要求——想吃肉就要先吃菜。也就是说,当孩子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通过让他先完成一项我们希望他完成的任务来满足他的“过分”要求,从而达到我们的前置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能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我们一定要给他适当的奖励,这样当我们问孩子我们想让他完成什么的时候,他就会有耐心去做的动力。这就涉及到奖励什么的问题。这个奖励对孩子的吸引力越大,孩子就越有动力去完成你设定的任务。所以一定要对孩子的喜好了如指掌,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选择孩子最喜欢的作为奖励。

这让我想起了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爱学习,经常不交作业,交了也总是不完整。但是,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在美术课上,他总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我让他只要能按时交作业,就奖励他画一幅漂亮的画在班上展示。他非常高兴。于是作业认真多了,美术老师公开表扬他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画。那一刻,我能感觉到他骄傲的小脸上洋溢着自信而自豪的笑容。

第三,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相互愉悦机制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你,作为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孩子喜欢你这个老师,才能“亲老师,信老师。”互惠机制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想喜欢你,你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你爱他们。其实在他们心目中你有多爱他们?作为老师,我们在训斥学生的时候,总是会告诉他们。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你好,为了帮你改正错误,但是为什么这么无效呢?看了互利机制,我明白了,因为我那些好心的同学不理解,甚至说你心里不喜欢他们,他们怎么会喜欢你呢?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深秋。一天下午放学,我留下几个孩子补习,其中一个特别不喜欢被老师留下。我没有完成交给我的任务。当我完成老师的任务后,我不能回家了。他说是我逼他的,于是他拿起一支自来水笔,系在脖子上。我见势不妙,赶紧制止了他,并立即给他父亲打了电话。因为他父亲在老区工作,

我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爸爸妈妈离婚后,爸爸结婚生了一个小弟弟。全家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小哥哥身上。他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做法才这么极端。而且我发现他在深秋还穿着一件薄外套,我立刻关上了他旁边的窗户。他爸爸来了以后,我把孩子对我说的话告诉了他,建议他多跟我学。孩子和他爸爸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故意把剩下的窗户都关了,和老师说再见。这时候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是我对孩子真心的好。孩子感受到了,所以他也用行动告诉了我——谢谢老师。

当然,这本书涉及的教育案例和心理效应很多,值得一读,也是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要。读书使人进步,教师要坚守书本,用丰富的教育理论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