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为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行为实践和实践的机会。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进出幼儿园、吃饭、洗漱、午睡等活动给孩子提供了天然的交流机会。正是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了解了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并通过各种行为的反复实践,逐渐培养起友谊、同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学会了互助、合作、分享等良好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深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态,从中发现潜在的各种思想和问题,从而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游戏中的道德教育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几乎所有高尚的道德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到,比如自主、自我否定、独立、合作、理性服从和纪律。这些美德的培养,从来没有比游戏这个利器更快更实用的。”而且幼儿园以游戏为基础,不仅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为儿童之间谦逊、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行为的发生以及友谊、同情、勇敢等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尤其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道德认识,还可以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和剧本情节的再现来实践道德行为。
比如在“小超市”游戏中扮演保安的孩子,要在门口站岗,检查进出的“顾客”。为了保证“货物”的安全,“保安”必须长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当玩保安的孩子在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保安工作的艰辛,知道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岗位,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得到了提高。
(三)专题德育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专业化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年龄段班级的德育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德育活动,即为实现某一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专业化的道德活动有助于学前儿童获得特定的道德知识,进行适当的道德实践,养成特定的道德行为。
比如,为了让三四岁的孩子掌握礼貌用语,形成礼貌习惯,老师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文明用语,让孩子掌握见面道别、感谢他人、节日问候时的礼貌用语。再比如,为了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助人行为,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同情灾区儿童”活动,让他们制作贺卡,写祝福,捐赠自己的玩具和书籍,一起送到灾区。
(四)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德育。
学前教育机构在实施德育时,既要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和专题德育活动,又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的合力,营造健康的德育生态环境,促进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