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堂高效优质的地理课

一,精彩的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卷2.10《祖国宝岛——“台湾省省”

同一个题目,三个平行班,三个不同中学的老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介绍:

作为一名一级教师,笔者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省》时,采用了以下导入方法:

欣赏钢琴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的波浪》,展示鼓浪屿阳光岩图片。)

老师讲课: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很多人心里都会想家。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都很熟悉的歌,叫《鼓浪屿的浪潮》。“爬上日光岩往外看,看到了云海。我渴望,我渴望早日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实真挚,像一个老水手在给亲人讲故事,将鼓浪屿和美丽的基隆港深深地联系在一起。那么作者如此怀念的基隆港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省。

老师讲课:对,我们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之旅”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省”。

老师2:引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老师3:《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了,然后放了视频和图片,说明台湾省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赏析、视频资料还是其他导入方式,三位老师都为这门课程的引入做了精心的准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或巧妙地切入主题,能流畅地连接教学设计的各个层面,使课堂从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导入时间要适当,一般3~5分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离不开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提问环节,再完整的教学设计,再生动的老师“独角戏”,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的舞台,最终都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二:七年级地理2.2卷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南亚”一节讲授“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有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教学安排:首先请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边界,用蓝笔画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然后用红笔画出北回归线。当学生画出这些重要线条的轮廓时,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很困惑,很少有人举手回答。

原因是这个问题太模糊了。什么地理的东西?可以是山脉,河流,还是浩瀚的海洋?选择太多,导致不必要的误导。如果问题改成:“南亚之间隔着什么山,什么海洋?”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很明确了,也有利于老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和方向。可见,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有明确的方向,陈述尽量具体,突出启发,不能含糊不清,不着边际。

(2)提出问题后,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三:“祖国宝岛——台湾省”风景图片赏析

一位老师,在用课件展示了“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风景图片后,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省的风景怎么样?学生回答:很美,可惜我没去过。然后老师进一步问:我知道班上有个同学是台湾省的,请举手。这时,最下面的台湾省学生非常激动地举起了手,准备站起来发言。可惜老师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他说,“哇,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台湾省的学生,为什么不给他机会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缘无故的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或回答问题,避免忽视和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认真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后,老师也要做出中肯的评价。

第三,不可或缺的教学迁移

(一)从已学知识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的“南亚地形”

老师讲课:在讲南亚的地形特征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北美的地形特征。

北美有三个南北纵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东边是一个低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总结:

北:喜马拉雅山

三个地形区域的中间: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种教学迁移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又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迁移。

案例5:南亚的河流

老师讲课:一般来说,河流往往是地形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泛滥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就是亚马逊河的洪水形成的。那么,哪两条河流是南亚中部主要的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老师讲课:这两条河受地形影响吗?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貌制约,从北部山区流入中部平原。受河流影响,南亚的地形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的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一个发现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次迁移所引领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使学生自主地感受到“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贡献”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学环节之间不可或缺的转场毕竟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简化转场。

第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实践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活动模块中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的课堂练习材料应在活动模块中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禁止以主持人自居。

(2)课堂练习的设计从题目到内容都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做到新颖、有趣、多样、难度适中。

1.在题词方面,传统的“填空”改为“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选择题”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接问题”改为“寻找伴侣”,“读图问题”改为“你熟悉这些地理上的东西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就能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上,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练习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空间的题目。

(3)先总结后实践: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成长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大量知识立即“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不用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了。因此,在课堂练习前,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在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应适当解释他们的作业,并先复习几个与课堂练习有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题后,老师要在各组之间来回巡视,对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必要的讲解。

简而言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并在专业实践中不断锻造;树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舞台,以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