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数字经济”

本周末有两条与阿里有关的新闻:其一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进驻阿里巴巴现场调查全部结束”;其二是“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这两条新闻内涵丰富,值得解读。

自从蚂蚁集团上市暂缓后,有关阿里集团的各种传言不断。上个月初,四部门还曾联合约谈过马云等蚂蚁集团高管。这些都和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

把这些新闻串起来,我们能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1. 这次监管的板子虽然打在了阿里身上,但绝不是只针对阿里,而是系统性部署。 阿里集团因为业务具有代表性,所以首当其冲,不过其他平台也要照此执行。

2.反垄断与防资本无序扩张的目的不是打压金融 科技 和平台企业,而是为了其长久的规范 健康 发展, 接下来金融 科技 及互联网平台公司将成为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

3.阿里集团已经平稳落地,不存在各种猜测中提到的那些夸张后果,毕竟 “有妈管的孩子”才是亲孩子。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循环的几个重要环节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 互联网大平台越来越垄断流通和分配两个环节,面对生产和消费端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算法高效到达消费者,并通过资本市场溢价获得源源不断的补贴,挤压底层小商贩的生存空间,抢占市场份额,培养消费习惯。另一方面, “挟消费者以令生产商”,极限挤压厂商利润空间。 这样的结果就是,靠资本补贴以低于市场售价的方式获得大量消费者,用消费者所谓的“低价购买习惯”压榨生产商,生产商疲于降价博弈不断让利,生产者没有足够的利润就没有制造优质产品的动力,也没有投入研发的能力,国民经济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平台不生产商品,本来是提高流通效率的手段,结果成了掌握分配大权的吸血鬼,政府怎么会坐视不管?

之前平台之间的资本补贴竞争,由于具有模式创新的特点,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解决了民生痛点,所以被监管部门容忍。但在没有出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且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大背景下, 如果继续放任这种资本扩张,一方面对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边际提升微乎其微, 一方面让平台具备了“收税”的权力 ——在存量博弈中切上下游的蛋糕——平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不利于产业升级转型。

如果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2020年的多个重磅中央文件中频频出现“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是让经济循环的各个流程尽量数字化,其实就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这意味着大量传统产业都将接入互联网,形成网络协作与数据智能。这就是“数据”成为第五种“生产要素”的原因。

在这样的战略面前,互联网大平台其实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如果主动应用5G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云平台、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支付解决方案等类似传统“水电气”一样的公***服务,那么也将占有独特的生态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但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平台的野心。 平台利用现有优势,对多个传统产业形成降维打击。 当初,蚂蚁金服推出余额宝货币基金,当即形成银行储蓄大转移,各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高息揽储,由此让影子银行尾大不掉,显然这种应对已属进退失据。财大气粗的银行尚且如此,其他行业面对互联网大平台的降维打击或许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事实上,在商业零售、交通出行、内容生产、餐饮服务、图书发行等诸多领域,互联网平台已经获得大量市场份额,并且在供求关系的博弈当中处于优势地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平台采用网络技术,让点对点的沟通效率几何级数提升。一方面由于资本扩张的内在动力,可以为了占领市场而不计成本补贴用户,从而扰乱市场价格,形成事实上的倾销。这一点我们在***享单车大战当中看得很清楚。几百万辆自行车抛向某个城市,对既有的管理模式形成极大挑战,而且占用消费者的押金,形成“资金池”,积累局部金融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就给监管者留下一地鸡毛。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互联网商业模式具有创新特征,监管往往来得滞后,这就造成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在监管方面的尺度差异。 传统产业被成熟的监管手段限制,但互联网平台却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巧妙绕过监管,野蛮生长。这在零售行业、媒体行业都特别明显。

由此可见, 政府极力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实是为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打牢基础,让监管标准统一,让平台恢复“赋能”的功能而非“收税”的吸血鬼,并且促进数据要素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流动。 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