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的分类

木古古

木鼓舞是古江方白苗族的一种祭祀舞蹈。木鼓是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打它,形成复杂多变的舞曲曲调。节奏是四六拍。以臀部为支点,头、肩、手、腰、腿、脚自然地扭、摇、踢、转,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木鼓舞最大的特点是疯狂,处处强调粗犷奔放的动作,比如冲向柿子树,摔下悬崖。木鼓舞表现了苗族先民迁徙的艰辛历程和精神风貌。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着鼓跳舞,跳舞,旋转。人多的时候里外几圈,里面是女人,外面是男人。而且累的可以休息,新人随时可以加入。

古飘舞蹈

“古漂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会地区苗族村寨中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古瓢舞因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刻,形似家用水瓢。钢琴面板有四个音孔和一个音柱,音柱从面板直接插入* * *音箱。古飘琴不仅是男青年跳舞的道具,也是舞蹈中唯一的伴奏乐器。

踩鼓

“踩鼓”是苗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之一,也是一种祭祀舞蹈。伴随着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一个圈,内圈是女性,中间是大鼓。一两个人拿着鼓棒敲鼓。舞者面对圆圈,随着鼓的节奏慢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当他们闻到鼓声时,他们的手会自然地摆动和跳舞。

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人酒后纯粹自娱自乐、热情奔放的形式之一,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一人或多人持板凳,互相击鼓,大家围着跳舞。鼓点一般采用4/4、3/4拍的节奏,人时而聚时而散,舞蹈动作幅度大,粗犷豪放,扣人心弦,表现了苗族豪放好客的气质。

苗族芦笙舞蹈

芦笙舞是黔东南州苗族中最流行的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舞蹈,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并由此形成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被视为聪明,反之则被视为不思进取。

多叶舞蹈

道尔是大型二人转。侗语“多”有载歌载舞之意,“耶”是引众之歌。道尔是一个领域里几十到几百个年轻男女之间的二重唱。早在宋代就有“陈、袁、荆州”。农闲时一两百人是曹,手拉手唱歌,吹笙牵着几个人。

给鱼跳舞

赐鱼舞是一种原始的渔猎舞蹈,在“拾官”活动中,他装扮成原始人,手持一根装有酸菜鱼的棍子,向正在观看的人跳一种武打的原始舞蹈。这个人必须走进田野,与原始人共舞。当脚步、头部、手势配合时,“原始人”抓到的酸菜鱼正好落入对方口中。

这时候“原始人”就去夹鱼给另一个人。如果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鱼舞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结束,所以。许多侗族村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会跳这种武术舞蹈。

舞狮

是侗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舞蹈活动,主要分为庆舞、舞狮、青狮三种形式。庆典舞蹈是舞狮队挨家挨户舞狮庆祝节日。狮子到了一户人家门前,主人用竹竿鞭炮迎接。狮子立刻在门前起舞。主人给了红包钱,狮子叼在嘴里感谢。鞠躬,后退三步,离开。去别的房子庆祝

舞龙灯

这是在正月举行的庆祝活动。舞龙者的步伐一致,手势和谐,与舞龙者的动作一致,使龙随龙宝起舞,在各家门前表演各种动作,庆祝。

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已经和笙曲一样消失了,现在主要分为表演舞和狂欢舞两种。舞蹈的表演主要表现在舞步的变化上。当笙曲从一段换到另一段时,上身和头部、手和握笙的手臂随着右摆舞而变化。

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弹笙或在进行曲中缓缓入场的芦笙舞。芦笙狂欢舞是在赛升坪上举行的大型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节奏感强,动作迅速,感情奔放,犹如电闪雷鸣,风一吹,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长鼓舞

朝鲜族和苗族民间舞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敦煌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的壁画中,就有打击乐器和鼓类的音乐画面。韩国人是受鼓励的,大部分都是为女性表演。跳舞时,舞者将长鼓放在身前,左手拍打鼓面,手拿细竹筒鞭敲打鼓面,边打边舞,十分优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的苗族、瑶族也喜欢长鼓舞。

一个舞蹈演员用左手水平握住小鼓的中间,上下翻转,用右手敲打鼓面。也有男舞者在他面前绑鼓,双手击鼓,翩翩起舞。一般有两种玩法:“温长谷”和“武长谷”,前者软;后者的动作粗糙而迅速,表现出更多的劳动和生命。

扇子舞

在韩国人中流行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了近Z千年。起初是独舞或二人转,后来演变成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伴随着慢节奏的音乐,舞者在潮涌中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美丽的图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扇子舞,又称“白鹏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地区。传说与纪念白鹏有关,当地人认为这是和平与自由的象征。这是一个神的集体舞蹈。舞者穿着白色的衣服,双手拿着羽毛扇。跳舞时挥舞扇子,模仿白鸭子的飞翔姿势,动作优美柔和,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农乐舞蹈

韩国传统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由狩猎胜利后的舞蹈演变而来。在农耕开始或结束时,多跳这一舞。流行于延边地区。

原来,朝鲜农村盛行的是农业乐队,他们用小锣来聚集劳动力。集会结束后,用农乐旗领路,一路上吹着打着,在地里跳着舞,把旗插在地里,人们排队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着劳动歌,配合着节拍;休息时,人们围成一圈,在锣鼓和长鼓的伴奏下跳舞。

麦西来福

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来甫”是一种群众基础最广的维吾尔族歌舞。根据基地城市的不同,“喜来福”分为很多类型。

喀什市买买提县的“多朗麦西来甫”最为著名。其音乐为“多浪木卡姆”,用多种传统民族乐器演奏,配以以情歌、民谣为内容的传统民歌。它的舞蹈包括独舞、二重奏和群舞。

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是宫廷舞。跳舞时用脚跳,硬底鞋,手臂随脚动,伴有弓身、转身等动作。,根据音乐的节奏踢腿跳舞,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踢踏舞由长笛、扬琴、七弦琴、铃铛和秦越伴奏,并伴有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蹈动作生动,节奏由慢变快。当它达到高潮时,突然以结束步骤结束。

阿西跳到月亮上

又名“阿乐”或“岳越”,是阿人和彝族倪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鲁南、湖西等彝族地区。传说很久以前,阿西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大火在库亚燃烧了九天。

阿西西打了库亚九天,火还是没灭。地面被大火烫伤,灭火的人不停地换脚或者单脚跳着继续拍打,终于把火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拉三弦,吹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脚跳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Xi跃过月亮”。

帕凡舞

傣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傣族地区。傣族人把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通过跳孔雀舞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两个人跳,伴有象脚鼓、锌锣等。

表演者装扮成孔雀,其舞蹈动作多是对孔雀动作的模仿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舞姿优雅。

解放后,经过加工改进,服装也得到了改进,增加了许多新的动作。通过膝盖的轻柔起伏,身体和手臂的多彩三向弯曲,刚柔并济的动作节奏,小腿的敏捷运用,抬空、收腹、挺胸、抬头、抬眼的巧妙配合,使舞蹈更加优美。

摇摆舞

据史料记载,摆手舞起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事战舞成为汉代的宫廷舞曲,称为巴渝舞。梁恢复了名字,改成了舞。唐初,巴渝舞被列为崇高的音乐。从汉代到唐宋,巴渝舞一直在民间经久不衰。

摇摆舞可分为大波浪和小波浪。小型摆手舞每年一月举行一次,主要表演农耕、渔猎活动。大波浪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以小波浪舞为主,加上皮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摇摆舞时,要吹大土喇叭、唢呐、打锣、打钹、打鼓、放三眼炮、放鞭炮。

哀悼舞蹈

土家族的祭祀舞蹈。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族以跳丧的方式祭奠老人,湘西土家族则播放丧歌跳牌。与此同时,所有的舞蹈都在哀悼中跳跃。鄂西的丧舞最具特色。一般是一个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另外两四个人两人一组载歌载舞,送葬者多为男性。

花谷子

一种庆祝和娱乐舞蹈,在节日和闲暇时表演。没有伴奏,没有化妆,男女都上台,拿着手帕和小扇子跳舞唱歌。内容以唱爱情为主,歌词可以即兴创作。还有十恋、十思、探郎、正月春节等传统唱段。

整场舞蹈轻盈,配上精彩的歌词,舞者用手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气氛活泼热烈。

八宝童灵舞蹈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当地长辈在祭祀、祭奠死者和攒钱时跳的舞蹈。舞者身穿八罗裙,头戴凤冠,右手持角(或舞刀),左手持铜铃,载歌载舞,时而与围观者合唱。甜编钟舞有坐厅和走厅两种。坐在教室时,当地老师坐在凳子上用手完成动作,动作较少。大厅要求舞者不停地走,不停地跳,动作很多。

扩展数据

艺术特色

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舞蹈和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歌舞形式自由、生动、活泼,比单纯的舞蹈更容易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因此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道具的巧妙运用和技巧的组合。

中国的许多民间舞蹈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铃鼓、单鼓、花棍、灯笼、雨伞等。,大大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多彩。

剧情生动传神。中国的民间舞非常注重内容,大部分都是根据一定的故事和传说改编的。所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些舞蹈虽然只是表达某种情绪,但往往是以一个完整故事的片段出现。

比如广东的《鹦哥》,讲的就是梁山泊英雄攻打大明府的故事。福建鼓伞的传说表现了郑成功对外国军队的抵抗。

自娱自乐,目的统一。中国的许多民间舞蹈往往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蹈者来说,是为了自娱自乐,也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所以舞蹈者非常注重自己舞蹈技巧的提高,所以中国的民间舞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

恋爱的时候,随机应变。中国各地区的民间舞蹈虽然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有即兴创作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者中。在他们最情绪化的时刻,往往也是舞蹈中能出现独特光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