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时代来临,抢人大战激烈。谁会是最大的赢家?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到2022年,中国都市圈城市化将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现代都市圈格局将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其中,此次《意见》提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除少数特大城市外,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意见》中对都市圈的定义也有详细描述。都市圈是以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给出了更直观的解释。都市圈由一个中部龙头城市带动,产业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
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城市群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群中,往往不止一个城市,而是两三个。
其实我们现在说的都市圈,属于城市化的范畴。
但参考最新的意见,显然已经完全放弃了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目前都市圈的发展要求是以单一大都市为核心,辐射1小时通勤圈。
02
从目前的规划来看,中国有9个国家级城市。它们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Xi安。而且目前南京、济南、沈阳、长沙也在积极创建国家城市。在此基础上,在十三五规划中,* * *规划了19个城市群。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广州、深圳)、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地区(3):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海峡西岸城市群(厦门、福州)、北部湾城市群(南宁)。
西南地区(3):成渝城市群(成渝)、黔中城市群(贵阳)、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地区(6个):中原城市群(郑州)、山东半岛城市群(青岛济南)、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宁夏-黄河城市群(银川)。
而这些具体城市群的划分是以户籍制度来划分的,使得劳动力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03
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我们来看下面三组数据。
从2012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7年内减少了2600多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到2030年,劳动人口将大幅下降,年均减少760万。
201786万出生人口,201723万,减少60万。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减少200万人。与上一年相比,人数减少了3倍多,出生人口明显下降。2018到1949,出生率为历史最低。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加深。2018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2.5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预测,2030年左右,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50亿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25%左右。届时,每4个人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中国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多,这在世界各国中是前所未有的。
新生儿越来越少,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这意味着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劳动力短缺。
所以我们也看到,抢人大战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开,到了2019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全国二三线城市普遍降低落户门槛,以各种方式吸引年轻人落户。
根据该意见,除少数超大型城市(北上广深)外,要逐步放开和放宽落户限制。
未来这些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关心的不是创造吸引人的条件,而是年轻人选择去哪个城市发展的意愿。
04
任泽平认为,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在不断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区聚集,人口平均分布和区域均衡发展是一个伪命题。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从城市化到城市群,有些国家在城市化后期会郊区化,比如美国,但仍然是大都市区内部人口分布的调整,不会出现人口整体回流小城镇甚至农村的现象。
由于规模效应、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多数行业都存在集聚效应,尤其是服务业、高科技、金融和制造业。人跟着产业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大都市区聚集,向经济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流动和聚集,尤其是那些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
其实这也符合经济-人口分布平衡的规律。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个体同质的条件下,较高的人均收入将继续吸引区域外的净移民,直到本区域的人均收入与其他区域持平。
简单理解就是人往高处走,人口跟行业走。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当北上广深杭的城市吸引年轻人落户的时候,那些小城市小县城的人口就会面临大量流失。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会更加激烈。如果你不能选对城市,掌握未来十几年的人口红利,那么你会发现你买了一辈子的房子都不会有人接手。
最后,国家出台的《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实际上指明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向这些都市圈集中资源,这些都市圈也是人口流入的重点区域,这也为我们投资买房指明了明确的方向。核心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最具投资价值。而那些位于大都市圈外小市县的房产,尽量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