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后看杰罗德的比赛。
罗刚认为,阅读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阅读强度的增加,也不意味着阅读量的增加。“这里的阅读是指带着传统性质的阅读,看你能不能继续突破注意力的限制,把自己带出舒适区。”但也有读者或网友被“惯坏”了,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举了《《指环王》》重新搬上大银幕的例子。当时很多人其实去豆瓣“造星”,仅仅是因为觉得这部电影“太长”“不够酷”。
在他看来,短视频和弹幕的出现,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神经。“比如Tik Tok,阿奥特快一点等等。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在几十秒钟内不断被“跟踪”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这也对经典阅读提出了挑战,但还是有必要的。我们的世界,我们面对的生活,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能靠懒人来解决。”
那么,如何阅读代代相传的文学名著呢?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出第四版,畅销30年,也是“辞旧迎新”。1981第一版由钱谷融先生编辑。90年代以来,增加了30多部作品,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17-2009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第四版专门收录在刘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出版的《流浪地球》中,科幻类收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中。这是对当下社会热潮的理性回应,也是对文学生态的成熟考量。
在倪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文学的解读,经典总是被经典的解读所包围。但除此之外,他认为经典有其不变的价值和核心。“人们有同样的心和同样的理由。每一代人的20岁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相信他们在20岁时思考的问题是共同的。”倪寄语中文系的同学们,希望他们永远做“有才华的普通读者”——有专业素养,能突破“文学爱好者”的天花板。也就是说,不能只盯着小说的情节或者好的词句,还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文学方式来更好地适应时代,而不仅仅是迎合时代。”黄平认为,文化研究不应该被局限在“象牙塔”里或沦为自说自话,而应该在一个生动活泼和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始终站在现场说话。“如果我们能找到这种方式,文学仍然会有生命力。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或者认为文学是永恒的、自洽的,那么文学就很容易一步步被边缘化。”
如何突破人们常说的“信息茧房”?罗刚提醒,阅读时不能直奔一个“标准答案”。“这简化了阅读,无法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尤其是大学中文系,要读充满复杂性的经典文本,但这种熏陶会刷新你看待事物的维度和视角,让你终身受益。”
他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像“懒人包”和“知识胶囊”这样的急功近利心态。正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大卫·温伯格博士曾经表达过对“知识胶囊”这个比喻的不安——“似乎只要服用它,就能掌握知识,等着被喂食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真正的知识之旅必须包含问题和挑战,而不是把知识当成关于世界无可争议的真理。知识总是承诺开放,而不是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