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笔记的意义
结绳笔记的意义
打结笔记是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在绳子上打个结来纪念。在古代,中国和秘鲁的印第安人都有这个习惯,就是到了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在用结绳记事。
古代没有文字,绳结是用来记忆的。“咦。系词下曰:“古之结治,后世也。
圣人以书易契《孔英达书》:“缚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缚绳,事小而总结,义概也。"金《抱朴子·石军》:"若舟与车行而不行,笔墨当化为结,后者善于前者。“后世指古代。
例如,k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用绳子系住记录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结组成的。这种结音的方法已经失传,还没有人能理解它的全部含义。
结子钞(计数):原始社会首创的以结子的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法。打结笔记(计数)是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法之一。文献记载:“古之以结绳之法治,后圣贤易用书而行,百官之能治,众人之能察”(《易·系辞下》)。
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原始先民留下的打结物件,但原始社会绘画中的网纹、陶器上的绳纹、陶器网坠等都表明,先民的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所以当时把打结笔记(计数)作为一种记录方法是有客观依据的。
据古书记载,绑绳的方法是:“大事系绳;事小,概括其绳,数依事多”(一九严嘉),即根据所涉及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数量,打不同的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打结的方式记录客观活动。
今天,没有人用这种方式保存记录。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绳结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为了记住一件事,古人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以后他看到这个结,就会想到它。如果他想记住两件事,他会打两个结。记住三件事,他会打三个结,以此类推。如果他在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恐怕他想记的都记不住了,所以这个方法简单但是不靠谱。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给了他的指挥官一条绑了60个结的绳子,对他们说:“爱奥尼亚的男人们,从你们看到我去塞西莉亚的那天起,每天解开绳子上的一个结,直到我解开最后一个结的那天,如果我没有回来,我就收拾你们的东西,自己坐船回去。”
宋代诗人张喜安写道:“心如双屏,内有千千结”。形容女孩失恋后家人思念故人,思绪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感情。人类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多彩,“结”是千变万化的。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结”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愿望。托结暗示在汉语中,很多具有向心趋同性的重要事件几乎都是隐喻性的使用,比如:结、联、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是用“结”来表示的,比如:结婚,结婚,结合,结婚等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有终,所以有“结果”、“结局”、“结局”。如定情信物,其“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是男女之间的山盟海誓,“绣上相思结,系上锦衣”等。结饰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情感的东西。“已婚夫妇”也起源于古人的洞房花烛夜,男女双方都拿一撮长发来宣誓天长地久。有一句诗说“跨丝成龙凤,彩花饰云,一寸心,百年花”就是一个生动的描述。
打结笔记相对于那个时代是非常先进的记录方式,配合语言使用会事半功倍。一旦掌握了音符的打结方法,就再也不会忘记,不像上面这种情况,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一个结的意义。打结其实很复杂,甚至比一个现代词还要复杂。
颜色方面,人类至少可以用七种颜色和黑白,一共九种颜色赋予它意义。
从材质上看,绳子可以用动物毛绳、树皮绳、草绳、麻绳等。各种材质的绳子有几十种。
从粗细来说,至少可以分为粗、中、细三种不同规格的绳子。
从经纬上看,有横绳、纵绳、主绳、分绳。
以上,我们可以形成最基本的几百个结字,组合起来可以做一个完整有效的记录。现在假设一个部落打败了另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得到了三十只羊,四十只鸡,二十个男囚犯和三十个女奴隶。你是怎么记录的?
用一根水平的粗绳子,绳子涂成红色(假设这里红色代表成功和庆祝),这里有四根绳子。第一根绳子是羊毛做的,绳子上段有三个结代表“三”,末端有一个大结代表“十”。第二根绳子是用麻绳织成的。编织时将鸡毛绑在一起,然后上段标一个“四”,末端标一个大结。第三根绳子,用男人头发上的麻绳混合,织成“中等粗细”的绳子来象征男人,上段是“二”,末端是“一”。第四根线,用女人的头发混合麻绳编织而成,象征着女人更加柔弱,上面一个“三”,后面一个“一”。
你看,多具体,多有效。一根红色(胜利)粗绳子下面有四根绳子。第一根是羊毛的,上面有“三”和“十”,第二根是麻绳,上面有鸡毛和“四”和“十”。第三个是麻绳黑毛,比较粗(男),标有“二”“十”。第四根是麻绳和一根细毛的绳子(女人),标有“三”和“十”。
如果这个部落杀了这些被俘虏的男人,只要代表20个男人的第三根绳子被涂上了血,就说明这“两个”和“十个”男人在“流血”(意味着死亡)。
但是,打结笔记最大的问题是,表达起来很繁琐,很麻烦。编译需要时间,保存起来非常困难。能表达的意思真的很有限。与甲骨文相比,太过繁琐和累赘,所以最终被淘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古老的记录方法毫无用处。甚至有可能所谓的“八卦”是由结绳笔记演变而来,一个结代表“阳”,相邻两个结代表“阴”,摒弃了各种复杂的材料和色彩,简单地用结来表达意思。但这种方法可能不如甲骨文的实用,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玄学。
资料片:打结的故事
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唐汝勋。他是松江(今上海松江)华亭的一个盲人。
唐汝勋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庭读书风气十分兴盛。当他出生时,他五官端正,不是瞎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3岁开始和哥哥一起读书识字。然而,在他五岁的时候,天花突然爆发了。经医生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眼睛不幸失去了光芒。从此,他再也看不到书和世界上的一切。
一开始,唐如勋觉得很难过,觉得这样活着比死了还难受。但过了一段时间,他渐渐安定下来。我以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努力学习,我一定会学到知识。于是,他天天摸着书房,聚精会神地听哥哥们的读书和诗歌,把听到的文章和诗歌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
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记住许多文章和诗歌自然是非常困难的。他尽力去记忆,同时想出了一些帮助记忆的方法。他模仿古代人们使用的打结方法,在几根粗细不同的绳子上打各种各样的结,记录下整篇文章和诗句。有时,他会用刀在木板或竹竿上刻下各种刀痕,用来记录文章和诗歌。几个兄弟出去玩,没人念给他听,他就摸着绳结和刀痕,大声念。
因为唐如勋肯努力,虽然双目失明,但他读的书和兄弟们一样多,成绩也不比他们差。后来,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学会了写诗。当他在写诗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帮忙,就把诗大声读出来,请人帮他写在纸上;如果没有人帮忙,你还是会用打结的绳子和刻刀痕把诗写下来。有人帮忙,你会翻译成文字,请人写在纸上。
由于唐汝勋刻苦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写了数以千计的好诗,并发表了几首诗,如《边彭几》和《谷米集》。同时注释了一些深刻的唐诗,名为《唐诗解读》。这是他努力和自我激励的成果,不为盲目而放弃学习,立志学习,克服了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