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首个“工士学位”

 在“硕士满街走”的当下,一个相当于副学士级别的“工士学位”究竟有多大价值,不少网友表示怀疑。然而,在笔者看来,作为国内出现的首个“工士学位”,其意义远远超过一纸文凭本身,有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学位体系是不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位,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升通道狭窄。职教只是条“断头路”,这种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上职业学校沦为学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退路”,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如今,“工士学位”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成为可期。这势必能够吸引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深造提升自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高级蓝领。

同时,设立“工士学位”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做一个层次而非一种类型,一些地方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打造综合型大学,对于职业教育缺乏重视。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院校本科生均拨款大都达到或接近1.2万元,高职生均拨款却只有4000到8000元。设立“工士学位”,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助于端正政府理念,加大财政投入,让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享受到“国民待遇”。

此外,“工士学位”对于纠正社会观念、消除职教歧视也大有裨益。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教育在国内备受歧视,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将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与“差生”划上等号。反观国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NVQ4级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且可以互相转换。如今,湖北职院在借鉴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学位制度的基础上,试点建立“工士学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诚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历文凭的贬值已是不争事实。但这种贬值只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处于体系低层次的“工士学位”就必然缺乏竞争力。有为才有位,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持续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就体现了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认可。同样,坚持“宽进严出”,严把学位关,能够大大提高“工士学位”的含金量,成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有力筹码。就此而言,湖北职院坚持获得学位的学生必须达到“三证”、“四合格”标准,学业成绩和技术技能兼备,这一严格尺度也为国家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建设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