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审批趋严是否拖累游戏行业?
“监管趋严、审批停滞拖累游戏行业”?“审批效率低下让公司承担巨额损失”?这当然是一种声音,也反映了一些游戏公司的利益;但这是危言耸听,有失偏颇,很难说公平。
所谓“审批停滞”,具体是指文化部暂停国产游戏备案,广电总局暂停游戏版号发放;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部门合并,机构改革;二是调整和加强对游戏的监管。非常重要的机构改革需要时间;暂停国产游戏的备案审批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期限。反过来说,如果现阶段录制游戏是“便宜”的话,游戏不就不会不分好坏的上线了吗?你怎么能?比如前几天迅速拿下的怪物猎人世界,就因为“部分游戏内容不合格”被处罚,这正是监管部门积极作为的表现。
至于“更严格的监管”,这其实是对民众长期以来呼声的回应。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说到游戏,人们总是百感交集。一方面,人是有娱乐需求的,游戏满足了人的娱乐需求,带给人休闲和快乐,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反过来说,谁爱玩呢?游戏的主要消费者是谁?众所周知,是青少年,很多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健全,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自制力较弱。一些青少年沉迷于游戏而忽视了学习。甚至在去年,20岁的王者荣耀主播“孤独王”因为长时间熬夜,劳累过度去世。这就是游戏的负外部性。那么,对于作为青少年“精神食粮”的游戏,如何才能不关掉“质量监控”呢?充分发挥游戏的效益,遏制其危害,加强监管既是必然,也是监管部门的职责。
但现实中,中国游戏产业还有两个“基础工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也可以说是“欠账”。一个是游戏分级系统。像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但是,中国作为游戏产业大国,一直没有。游戏公司还应推动行业内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将含有血腥、暴力等不适宜儿童观看内容的游戏与未成年人隔离开来,避免中毒。
二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早在2007年,教育部等八部委就发文要求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与之匹配的是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但这种实名登记制度对一些未成年人来说总是像靶心一样,往往很容易被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证破解。而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在防沉迷方面并没有应用。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未成年人挥霍家财打赏主播或者大量购买道具的社会新闻,由此引发维权纠纷。经常是熊海子冒用,盗用成人账号。一方面,家长要求退款,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与大额消费相匹配的民事行为能力;另一方面,游戏公司认为不知道账号背后是孩子还是大人。就算是孩子,也是家长的失职,所以他们拒绝退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鸡毛遍地。
如果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游戏中,游戏玩家必须具备姓名、身份证件、人脸“三位一体”,这样可以堵住漏洞,有效识别“熊孩子”,从根本上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同时也能使防沉迷系统在规范和约束未成年人游戏行为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游戏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者的特殊商品,需要严格监管,这一点不言而喻。鉴于游戏的正价值和负外部性,游戏公司不能只谈商业,只关注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忘记社会责任的担当。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中国游戏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如果游戏公司能够积极推动游戏分级制度的建立、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和防沉迷系统的实施,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缓解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
另一方面,如果只关注经济,一味的盈利,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压力居高不下,那么,在特定的时刻,比如这个“部门合并、机构改革”的时期,这是必然的,也是要付出的代价。凡事皆有因果。在游戏收入下滑、市值蒸发后,即使个别企业叫屈,发出“监管趋严、审批停滞拖累游戏行业”的耸人听闻的声音,也缺乏道德基础,难以获得认同和同情。
来源: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