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戏体验与80后游戏史创作原因

我突发奇想,决定“总结”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游戏史。

说起80后第一次接触电子游戏的经历,有些尴尬。那是一个禁止“三馆一室”的时代。现在知道三厅一室的人不多了。大部分人会认为是户型。三厅一室特指几个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娱乐场所。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必须有跑不掉的“游戏厅”或“游乐厅”。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三馆一室”是从道德层面来约束孩子,类似于《初级法典》的,还是有法律效力来约束娱乐场所的经营者。我猜大概是前者吧。那时候是“谈游戏色变”的时代。只要你去了游戏厅,你就会被标记为坏孩子或差生。想想我偶尔能在正规游戏厅看到父子俩玩得开心的情况。真的是恍如隔世。

最早的时候,我们只玩一些传统的项目,比如捉迷藏,打口袋,踢足球,骑自行车。第一次去游戏厅,大概是和另一群比我们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去的。所以,当年的游戏厅确实是“病毒式营销”,就像现在的“偷菜”,都是靠口碑来吸引顾客,因为那时候的游戏厅没有牌匾,门窗大多是关着的。

小时候总被人叫“游戏机”,长大后才知道学名是“街机”。街机厅的一个特点就是“代币”。直到现在,你仍然可以在网上搜索“街机代币”,找到很多定制街机代币的公司。按理说,街机应该直接投币,但为什么所有的街机都要换成代币呢?这是因为街机最早起源于美国的酒吧,并不是专门玩街机的地方。就像弹球桌或者点唱机一样,只是酒吧的附属品。喝完酒可以扔几个硬币做个小娱乐(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MV《光滑的罪犯》开头经典的扔硬币,呵呵)。但如果是专门做街机的街机馆,那就不行了。硬币的流量巨大,纸币换成硬币太麻烦。还不如大量订购只能在自己街机上使用的代币,这样代币就只能在店里流通,价格也能降下来。

当时街机厅以“摇杆+按键”的游戏为主,连传统赌博机都是电子的。街机厅现在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去街机厅不是为了“摇杆+按钮”的街机。大多数人对鼓机,抓娃娃或者赛车,打枪感兴趣。问题是只有“摇杆+按钮”的游戏才能在PC上模拟,这充分说明了街机游戏和电脑游戏的亲和力,所以可以说当时的街机常客成长为现在电脑游戏的中坚玩家是必然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去游戏厅。我玩的最多的游戏是拳皇96,金属弹头1,搜魂4,虎克队长,双龙斗,财经1945,月光剑客,等等。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有几件宝贝。当时街机厅的环境很差,龙蛇混杂,但是因为那些大人普遍只喜欢赌币,而我们只喜欢打电玩,所以也算是排除了。街机厅的设备也很简单。一些街机控制面板松动。你可以抓住两个摇杆把它们举起来,然后你可以把手伸进去,直接在投币口拨代币的号码。一旦这种情况被街机厅的主人发现,他会冲过去关掉街机,现在看来真的很搞笑。

街机大厅最危险的就是看到同伴的父母出现。同伴被抱回家后,其余人都没心情玩了。回家后,他们必须仔细观察父母的表情,猜测同伴的父母是否已经将自己从街机中摇了出来。从小就斗智斗勇,不断转移据点,还要满大街搜一家没有招牌的骑楼厅,颇像个“地下工作者”。后来即使走在陌生的街上,路过的时候听到一点静电或者摇杆敲击的声音也能分辨出是游戏厅,但是一般都不敢进去玩。一是我们不知道一块钱可以兑换多少代币,二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游戏厅的潜规则。当时有些游戏厅有潜规则,比如《拳皇96增强版》,不允许使用BOSS。

后来街机新作不断出现,但始终是电子游戏。也许这种机器最便宜,画面华丽,容易吸引顾客。还有一些打着色情擦边球的麻将台球游戏,街机主进入的比较多。那时候你在街机或者弹球里面玩射击基本是不可能的。IGS的大作《西游记》可以四个人同时玩,在大江南北都很受欢迎,但是我一直玩的不是很好,因为已经接近我游戏厅生涯的尾声,心思也不在游戏厅上了。后来《合金弹头2》出来了,等到《拳皇97》火了,我基本就不去游戏厅了。直到现在我都分不清三代四代合金弹头,也分不清拳皇99之后的作品,还有后来取代西游传的三国战,根本玩不了。去游戏厅的越来越少,在“机房”的时间越来越多,终于迎来了机房时代。

所以我们这一代80后经历了太多时代发展的精彩瞬间,也见证了整个游戏行业初期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是游戏里最有发言权的一代。所以我更有理由去完成一部叫做《80后游戏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