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智能汽车上花了多少钱?
随着车企加大智能化研发投入力度,现在的汽车确实越来越花里胡哨。车内的功能越多,用户在买车时就会越迷茫。后来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车厂商干脆把这些配置打包直接卖了。虽然省去了很多决策步骤,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无形中也花了不少钱。
那么,有哪些功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用”呢?哪些功能是过度设计的?车企还有哪些纯粹是为了秀肌肉的功能?
所谓“精确控制”,其实是小鹏P7全语音车载系统的一个小宣传点。
有多准确?比如通过语音控制,车主可以让车机“把车窗打开到56%”、“把车窗降低3%”、“把歌曲提前18秒”...
功能听起来很神奇,车机操作居然比人手还好?静下心来想想,就算处女座坐在车里,恐怕也很难要求这样的龟毛吧。
小鹏在这里,是有些炫耀技术却不顾功能实用性的嫌疑。除了向朋友炫耀新车的功能,每天坐车把车窗调那么准有什么用?
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真的着眼于当前的用户需求,小鹏不妨把精准控制的力度放在自动泊车等功能上,从而有效提高驾驶安全性。
目前绝大多数智能汽车,无论语音控制还是手势控制,基本都是“凭空指挥”。蔚来可能是怕车主不好意思一个人“表演”,特意设计了一个实体语音助手NOMI作为车内“对话”的载体。
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还能加强车与人的情感互动。但在实际驾驶中,驾驶员在进行语音控制时,总会不自觉地转头看着NOMI,就像在生活中与人交流一样,这会分散驾驶时的注意力。
NOMI尤其受孩子们的欢迎。开车的时候,孩子和NOMI玩得开心,必然会影响开车。
事实上,车载卡拉ok的潮流最早是由比亚迪引领的。后来,荣威RX5、腾势X、Pro等车型纷纷效仿,李ONE还专门推出了外设麦克风。
按照车企的想法,他们希望把闲暇时间花在堵车和等人上,尽可能满足人们最接地气的娱乐需求。但是现在车上的娱乐功能多种多样,看电视,刷视频,斗地主。比起一首三四分钟的歌,似乎更适合消磨碎片时间。
更何况唱歌本身就是一个随时随地张嘴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爱KTV。画面无非是一种氛围。汽车可能天生不是唱k的最佳场景。
要说汽车创新最大的脑洞就是特斯拉。
在所有人都在为汽车的功能创新绞尽脑汁的时候,特斯拉直接换了方向盘。将传统的圆形方向盘改为游戏手柄风格的矩形方向盘,暗示着车主未来坐在自主特斯拉里可以直接玩游戏。
内饰图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提出:创新就是创新,怎么才能改变方向?
虽然马斯克说习惯是好的,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首先找到了特斯拉,称无法确定这款方向盘是否符合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如果特斯拉违反了规定,那么方向盘就会被拿掉。”
无论花了多少心血去设计创新的方向盘,连监管部门都没有通过测试,设计的实用性必然大打折扣。
随着广汽AION Y在国内的实车内饰正式曝光,网上也流传出一张新车投影功能的图片:
这张网络图也充分说明了几个问题:
AI魔法书是吉利车型独有的创新功能。在约伯Pro和除LECK 01以外的其他车上也能看到。
所谓“AI魔法书”,就是通过系统采集或者用户主动输入语音指令和对应的答案,快速、海量地提升语音交互的丰富性。说白了,用车之前,你得下飞机,告诉它要回答什么问题。而且目前车机不会举一反三。
听起来很有趣,但是用户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得到的收益却很少。毕竟车机支持的功能那么多,现阶段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并快速完成操作。在教育市场阶段,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可能只会让人觉得车机的使用过程更加复杂。
很少有人注意到MPV也有一些看起来很黑的特点。
奥德赛锐界混合动力配备了神奇的感应门。用户可以通过手势和光感控制滑动门开关,无需接触即可开门。但是后来有车主反映,只要贴了车窗,这个功能就不行了。
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双手都被占用,这个功能显然是用不上的;如果你的手是空的,为什么不伸出手去开门呢?
相比之下,蔚来用脚“踢”后备箱的功能就实用多了,兼顾了双手提重物,矮个子够不到后备箱的场景。
在很多量产车型中,其实也有很多兼顾创新和实用的优秀案例。比如WEY VV6和蔚来ES6/ES8的“快递到车”功能,就完美迎合了用户的需求,比如快递不方便,急件快收等。
此外,新奥迪A8为后排乘客提供的足部按摩功能也是一种体验和创新的新思路。利用长轴的优势,奥迪A8最大限度地提高了D级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比于花里胡哨的“肌肉秀”,这些才是真正能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充分利用汽车移动空间特点,且“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它们让交通变得舒适可靠,进而满足用户对智能和温暖的需求。
在各种“鸡肋”功能中,除了少数“技术外溢”嫌疑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希望为用户描绘一幅未来出行的愿景。无论是车与机器的交互,还是一些车载设备的新颖设计,基本都是基于高阶自动驾驶,甚至是完全实现无人驾驶之后。
但目前用户对智能功能的首要需求是希望车辆足够安全可靠,然后完成“准确”和“有效”的基本动作。这就是为什么,汽车厂商和科技巨头绞尽脑汁开发的新鲜功能,总是打不过一个小小的手机支架。
无论是文中的脑洞智能功能,还是全车提供的联网服务,现阶段我们看到的除了导航和音乐,几乎都只是模仿智能手机终端的商业形态,很少能真正针对车载场景进行定制。
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机的功能搬到车上,把平板嵌入车内。手机功能丰富,支架安全稳定,但所谓的“智能车机”对提升流量体验作用不大,基本不智能。
如果你现在问消费者:你觉得智能汽车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大部分答案会是“一部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历史上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史蒂夫·乔布斯说过,“在没有汽车的时候,如果你问一个消费者想要什么,他只会要求更快的马车。”
也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诞生了iPhone和iOS系统,进而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这一产品类别。现在我们说的智能汽车,明明沿用了智能手机的命名方式,却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的名字。
其实iPhone和功能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已经开始改变人们使用手机的目的和方式,让手机除了最基本的通讯功能之外,成为一台永远在线的强大便携电脑。
但是汽车自然做不到。因为交通永远是人们用车的主要目的,没有之一。
所以,对于一辆“智能车”,我们首先需要它可靠,其次需要它懂你。
智能一定是基于需求的探索和实现。
毕竟,一项技术,无论在汽车厂眼中多么先进,多么代表未来,也能对千千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产生影响,这真的很“重要”。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每次上车,他说想去哪就去哪,想给他讲什么故事就讲什么故事,堵车的时候玩个小游戏自娱自乐,可能就是他心中最伟大的虚拟司机了。
一位国内科技厂商的工程师曾经分析过:
毫无疑问,这些隐藏在功能指令背后的操作才是用户的真正目的。在现阶段,这些需求是机器和数据无法感知的,所以没有办法成为用户真正想要的“智能汽车”。
如果你问我想象中的“智能汽车”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这样的:
像这样:
至少像这样:
我觉得在未来,无论是对于电影中的主角,还是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开车的人,智能汽车都应该是患难之交。就像坐在副驾驶的飞行员,他不仅可靠,还懂我。
人工智能的能力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认知和交流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让汽车不再是一台可以感知和理解环境的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拥有了性格和情感。
一个扫地机器人,在家里跑来跑去,会打扫房间,会主动躲避墙壁和障碍物,但我一直觉得它只是一个智能工具。
虽然小狗只会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但我还是觉得它比扫地机器人更“聪明”。毕竟我生气的时候,它知道怎么卖可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