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五个数学教案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旧知识:
1.口算以下问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1 65438+。
2.求下列数的近似值: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字,告诉我怎么找到大概的数字。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你是怎么估计的?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提问:
(1)例2:请仔细观察。你从图片中学到了什么?
(2)总结图中得到的信息,描述成一个完整的问题:大会堂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学生来上课。你能坐下吗?
2.探索估算方法。
(1)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导公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如何估计人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
方法二:18≈20 22×20=440。
方法三:22≈20 18×20=360。
(4)比较与评价。
3.试着解决问题。
(1)要求学生用估计法解题。有一本书,一页23行,每行22个字左右。一页有多少字?
(2)组织沟通。让学生谈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第三,实践
1.完成练习14,问题7:
(1)由学生自主计算;
(2)集体修改,说说估算方法。
2.练习14,问题8:
(1)同学们认真阅读题目,理解要求。
(2)“已经种下的93株苗是几排?”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个93?
(3)请独立列出公式,并进行估算。
第四,小结让学生谈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物体,初步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不同角度,不同形状的物体,初步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玩具模型,有长方形盒子、杯子和三个涂有不同颜色的抽象杯子。
学生带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你暑假去旅游了吗?告诉我你去了哪里。
暑假期间,我们的三个孩子毛毛、淘气和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著名的动物是大象。这一天他们还看到了一头大象。(展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见一条尾巴挂在门上。”
淘气说:“我在一面墙上发现了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地说:“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大象,两只耳朵扇着风,长着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一头大象和三个孩子看到的画面完全不同?
回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没有看到整个大象。
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观察它,学会观察它。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物体。(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第二,探索新知识
1,(展示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
答案:长方体
仔细看这个长方体。每张脸的颜色都一样吗?(旋转一个长方体)它有什么颜色?
(黑板: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问相隔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多少种颜色?
把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按类别数分类。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到三种颜色,有的孩子看到两种甚至只有一种?
答:观察角度不同。
然后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能看到多少种颜色?
回答;三种
一个只看到一种颜色或两种颜色的孩子怎么能看到三种颜色?
回答:转动长方体或者改变视角。
3.现在拿出自己的玩具,自己体验观察的乐趣。
要求:四人一组,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并思考: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是一样的吗?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观察物体)
我们刚才已经观察过我们的玩具了。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向小组成员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你的玩具去观察?转动玩具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角度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一起读)。
游戏: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这四张图你的答案是什么?
其实这四张图是同一个对象。有些同学可能会疑惑,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张不同的图片呢?(视角不同)
然后把四张图放在一起想,答案是什么?
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展示杯子)来看看是不是杯子!
你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第一张照片的?第二张图,第三张图,第四张图?
三、练习巩固(教材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办恐龙展,梁肖、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你知道分别是谁看到了这些图片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批改)
2.如果你现在不把书放上去,你会做第二题吗?试试看。
第四,总结
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和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36+28+17=
65-25-21=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母猴子摘了52个桃子,小猴子把它们带回家。两次出货后,还剩多少?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实例
课件展示主题图。
2.告诉我们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回答。
a、先数25个人,车上有多少人。
b,算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公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下,做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同位数对齐,从一位数开始计数;加起来小数点后十位,不够就退位;有时候可以简单写一下。
第三,加强锻炼
1.完成21页练习3第8题。三只母鸡带着它们的孩子出来找东西吃。但是三家的鸡混在一起。你能帮助母鸡找到她自己的孩子吗?老师巡逻。点名汇报,修改评估。
2.完成第22页上的练习3,问题12。老师巡逻。点名报告,并说明填写方法。
3.完成第22页的练习3,问题13。看完手表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点名举报。选择两个你喜欢计算的问题。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支票,谈论计算方法。
第四,总结
你从今天的练习中得到了什么?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页,例题,4个案例,5和第4页,“做点什么”和练习1,问题3-5。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实际长度1 cm和1 m,理解为1 m = 100 cm。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长物体。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大米的正确表征,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实际长度1米,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和演示。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秤,米秤,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问题:
(1)什么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体积小的物体?
②你的哪个手指是1cm宽?
(2)引入新课程
让两个学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说出他们的感受。
(很麻烦很累)
是啊!我们通常用米来测量长物体或距离。今天我们将学习米。
(板书:知道用米量)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知“计”。
猜1米有多长,用手画;展示米尺初步感知长度1米;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为1米。
(2)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1cm有多少个1cm?
(3)大米消费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
第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勾对勾错)
①铅笔长15m。()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 cm。()
(2)完成练习1,问题3-5。
第四,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书面计算规则,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揭示话题
我们学过万元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在黑板上展示练习14第9题。先点名学生说出每一笔的数字,然后点名学生直接计算数字。
(2)总结:一般来说,口头加减法要从高位开始用同位数的数字进行加减。一位数加起来十,就在前一位数上加1,不够就在前一位数上减1。
2、书面计算
(1)做练习14,第10题,第一个分题,说出一个人来演戏,其余的写在课本上。
(2)问题:垂直加法怎么算?垂直减法怎么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的斗地主?有什么区别?
(3)做练习14的另外两道小题,10题。
(4)做练习14,问题11。做完后提问:用整千减,退位后减多少?十个,一百个呢?那么,减法笔差的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上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吗?为什么差和减数单位之和是10,第十个和第一百个单位之和是9?
(5)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定律,最后几个数字从1000中各得多少?谁能告诉我10人和100人以前各减多少?
(6)学生不愿意。13在他们的练习本上。
三、应用练习
做练习14,问题14和15。
第四,课堂作业:
练习14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