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五个数学教案

#二年级#绪论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和安排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以下是《小学二年级五个数学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旧知识:

1.口算以下问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1 65438+。

2.求下列数的近似值: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字,告诉我怎么找到大概的数字。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你是怎么估计的?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提问:

(1)例2:请仔细观察。你从图片中学到了什么?

(2)总结图中得到的信息,描述成一个完整的问题:大会堂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学生来上课。你能坐下吗?

2.探索估算方法。

(1)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导公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如何估计人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

方法二:18≈20 22×20=440。

方法三:22≈20 18×20=360。

(4)比较与评价。

3.试着解决问题。

(1)要求学生用估计法解题。有一本书,一页23行,每行22个字左右。一页有多少字?

(2)组织沟通。让学生谈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第三,实践

1.完成练习14,问题7:

(1)由学生自主计算;

(2)集体修改,说说估算方法。

2.练习14,问题8:

(1)同学们认真阅读题目,理解要求。

(2)“已经种下的93株苗是几排?”这片土地上有多少个93?

(3)请独立列出公式,并进行估算。

第四,小结让学生谈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物体,初步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不同角度,不同形状的物体,初步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玩具模型,有长方形盒子、杯子和三个涂有不同颜色的抽象杯子。

学生带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你暑假去旅游了吗?告诉我你去了哪里。

暑假期间,我们的三个孩子毛毛、淘气和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著名的动物是大象。这一天他们还看到了一头大象。(展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见一条尾巴挂在门上。”

淘气说:“我在一面墙上发现了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地说:“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大象,两只耳朵扇着风,长着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一头大象和三个孩子看到的画面完全不同?

回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没有看到整个大象。

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观察它,学会观察它。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物体。(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第二,探索新知识

1,(展示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

答案:长方体

仔细看这个长方体。每张脸的颜色都一样吗?(旋转一个长方体)它有什么颜色?

(黑板: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问相隔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多少种颜色?

把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按类别数分类。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到三种颜色,有的孩子看到两种甚至只有一种?

答:观察角度不同。

然后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能看到多少种颜色?

回答;三种

一个只看到一种颜色或两种颜色的孩子怎么能看到三种颜色?

回答:转动长方体或者改变视角。

3.现在拿出自己的玩具,自己体验观察的乐趣。

要求:四人一组,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并思考: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是一样的吗?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观察物体)

我们刚才已经观察过我们的玩具了。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向小组成员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你的玩具去观察?转动玩具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角度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一起读)。

游戏: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这四张图你的答案是什么?

其实这四张图是同一个对象。有些同学可能会疑惑,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张不同的图片呢?(视角不同)

然后把四张图放在一起想,答案是什么?

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展示杯子)来看看是不是杯子!

你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第一张照片的?第二张图,第三张图,第四张图?

三、练习巩固(教材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办恐龙展,梁肖、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你知道分别是谁看到了这些图片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批改)

2.如果你现在不把书放上去,你会做第二题吗?试试看。

第四,总结

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和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36+28+17=

65-25-21=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2.母猴子摘了52个桃子,小猴子把它们带回家。两次出货后,还剩多少?

第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实例

课件展示主题图。

2.告诉我们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回答。

a、先数25个人,车上有多少人。

b,算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公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下,做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同位数对齐,从一位数开始计数;加起来小数点后十位,不够就退位;有时候可以简单写一下。

第三,加强锻炼

1.完成21页练习3第8题。三只母鸡带着它们的孩子出来找东西吃。但是三家的鸡混在一起。你能帮助母鸡找到她自己的孩子吗?老师巡逻。点名汇报,修改评估。

2.完成第22页上的练习3,问题12。老师巡逻。点名报告,并说明填写方法。

3.完成第22页的练习3,问题13。看完手表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点名举报。选择两个你喜欢计算的问题。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支票,谈论计算方法。

第四,总结

你从今天的练习中得到了什么?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页,例题,4个案例,5和第4页,“做点什么”和练习1,问题3-5。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实际长度1 cm和1 m,理解为1 m = 100 cm。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长物体。

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大米的正确表征,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步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实际长度1米,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和演示。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秤,米秤,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1)问题:

(1)什么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体积小的物体?

②你的哪个手指是1cm宽?

(2)引入新课程

让两个学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说出他们的感受。

(很麻烦很累)

是啊!我们通常用米来测量长物体或距离。今天我们将学习米。

(板书:知道用米量)

第二,探索新知识

(1)知“计”。

猜1米有多长,用手画;展示米尺初步感知长度1米;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为1米。

(2)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1cm有多少个1cm?

(3)大米消费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学生的身高。

第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勾对勾错)

①铅笔长15m。()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 cm。()

(2)完成练习1,问题3-5。

第四,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书面计算规则,更加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首先,揭示话题

我们学过万元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在黑板上展示练习14第9题。先点名学生说出每一笔的数字,然后点名学生直接计算数字。

(2)总结:一般来说,口头加减法要从高位开始用同位数的数字进行加减。一位数加起来十,就在前一位数上加1,不够就在前一位数上减1。

2、书面计算

(1)做练习14,第10题,第一个分题,说出一个人来演戏,其余的写在课本上。

(2)问题:垂直加法怎么算?垂直减法怎么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的斗地主?有什么区别?

(3)做练习14的另外两道小题,10题。

(4)做练习14,问题11。做完后提问:用整千减,退位后减多少?十个,一百个呢?那么,减法笔差的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上的数字是有规律的吗?为什么差和减数单位之和是10,第十个和第一百个单位之和是9?

(5)谁能告诉我们这个定律,最后几个数字从1000中各得多少?谁能告诉我10人和100人以前各减多少?

(6)学生不愿意。13在他们的练习本上。

三、应用练习

做练习14,问题14和15。

第四,课堂作业:

练习14问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