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班开展科学活动

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他不等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更确切地说,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近年来,我园在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经过尝试和思考,我认为发展儿童科学教育应把握以下要求:

首先,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层次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一般发展水平确定的,是教师开展幼儿科学和制定计划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确定科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分层次的,然后根据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内容让孩子去探索和操作。这里的层次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不同年龄的孩子中,安排一系列对同一对象有不同要求的探索和操作。

活动,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第二,根据幼儿园的三个年龄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层次的活动素材,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自己动手,积极参与活动;第三,同一个活动的内容体现了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由低到高的要求,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比如我们幼儿园推出了一个叫“趣味彩蛋”的系列活动。在小班里,老师们准备了很多碎海绵、沙子、瓶子等。供孩子通过操作探索:如何让鸡蛋立起来?孩子们把鸡蛋放在沙子里、彩色泥里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忍不住拍手大笑。中堂课,老师布置了“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活动。通过旋转鸡蛋,孩子发现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旋转速度不同,熟鸡蛋旋转快;用力摇晃鸡蛋后,你会发现生鸡蛋有声音,熟鸡蛋没有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的孩子知识丰富,阅历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日益增强。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更关心发现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秘密”。所以大班玩“沉浮蛋”、“打不动的蛋”等游戏。师生们准备了生鸡蛋、煮鸡蛋、盐、玻璃瓶、八宝粥空瓶等。通过操作探索,孩子们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要在水里加盐,同时用小棍子快速搅拌。如果加入水中的盐不够,更多的鸡蛋会再次下沉。活动中,老师分层次设定目标,然后精心设计相关科学内容,让孩子在探索中失败、重复、允许。

孩子模仿,鼓励孩子创新。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自己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和提高。不同的同龄孩子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有所收获,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第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对身边的事情很好奇,尤其是与生活经历有关的,身边经常看到的。孩子们永远不会厌倦看和问问题。可见,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适宜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潜移默化的结果。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针对儿童的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一)创造优美的室外自然环境

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科学教育素材,具有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利用花园中的空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比如我们的花园,大操场上种着芒果树和柳树,活动室的走廊上种着迎春花和紫藤;在草坪和室外场地周围种植灌木作为绿篱,不仅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还具有遮阳和隔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了解自然提供了教材。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为中大班的孩子开辟小坑洞,根据季节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生长的果实大、生长期短的蔬菜瓜果。孩子们经常被组织起来在课间或饭后给庄稼浇水和指导。

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因为孩子们亲自参与了种植、管理和收获工作,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兴趣。另外,我们幼儿园设立了喂食角,饲养了兔子、鸡、鸽子等小动物,可以引起孩子观察和喂食的兴趣,对培养孩子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也有重要意义。

水和沙是天然材料,也是孩子理想的游戏材料。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漂亮的动物造型的沙子,孩子可以在沙坑里做游戏,了解沙子的特性,学习堆沙、搭楼等技能。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的水槽,在区域活动中为孩子准备铁皮、乒乓球、海绵、纸船等材料,让孩子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获得水上游戏中沉浮的知识和经验。

建立科学实验室,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活动材料。

为了让孩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幼儿园还可以设立科学实验室,供孩子开展科学活动。在实验室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发展水平和需求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

官员* * *参与探索活动。比如在“变色”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给孩子提供透明的幻灯片,让孩子画各种颜色,而不是彩色的玻璃片。孩子们用自己的红黄绿片相互重叠,探索阳光中的色彩奥秘。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孩子们更愿意去科学实验室进行探索活动。

为了让科学实验室始终对孩子有吸引力,需要不断更换实验材料或者逐步增加材料。比如,在理解“磁铁”活动时,我们先给孩子提供磁铁、铁骰子、木棍、布等物品。这些物品有的可以磁化,有的不能。通过操作,让孩子直观地感知到能吸引铁制品的磁铁的特性。在孩子感知到磁铁的基本特性后,提供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和碎磁铁,让孩子知道磁铁有两极,磁铁会碎。为了加深孩子们的知识,

目前适合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材料有限,几块磁铁和放大镜都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所以变废为宝,自己动手操作材料非常重要。有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制作和巧妙利用,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好材料。比如纸和易拉罐做成的风车,装满水的瓶子做成的瓶子钢琴等等。,对探索简单多彩的操作素材有很高的兴趣。

第三,精心引导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促进幼儿发展上。

在与物质和同伴的互动中,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格品质。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巧妙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意提问、操作、交流三个因素的交替。

儿童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以前,我们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维护课堂纪律,如何教育幼儿。因此,虽然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要求都非常清晰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课堂气氛和谐,如何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如何让孩子感到轻松自由。所以老师不必提出太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探索活动中多观察,多给孩子挑战和鼓励,及时给予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上。孩子的探索欲望往往是由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诱发的;比如孩子观察金鱼,一开始就被金鱼美丽的外表所吸引。但是,只观察了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消失了,注意力也分散了。如何让孩子保持注意力,继续观察?这取决于

老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孩子观察“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游泳的?金鱼为什么会游泳?”通过这些问题,让孩子对金鱼有一个更全面的观察,重新引起他们探索的兴趣。再比如,在做一个小实验“浮与沉”的过程中,孩子局限于练习什么是浮,什么是沉。怎样才能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浮沉?你得靠老师的启发性提问来支撑。“有没有办法让重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沉下去?”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可以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从外在的现象到内在本质的探索,并尝试运用多种材料使其浮起来沉下去。

另外,组织孩子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理清思路,更清晰地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比如在“玩磁铁”的活动中,老师首先引导孩子用磁铁触摸室内的各种物体,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然后,组织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引,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幼儿与同伴交谈,得出“磁铁能吸引铁或铁制品”的结论;最后,组织幼儿玩“寻宝”的游戏,要求幼儿找出纸袋里的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并要求个别幼儿描述操作过程和发现。通过交流,孩子们逐渐从浅薄、肤浅、模糊的认识上升到“磁铁能吸住铁”的概念,从而对磁铁的性能有了了解。

(二)充分发挥科学活动领域的作用。

儿童科学教育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科学活动区的作用。存在

在活动室,可以有一个活动区“小问号”,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放大镜、电池、雷达、漏斗、空玻璃瓶、吸管、泡沫等半成品。根据每个阶段的活动目标,孩子可以在反复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

活动区的活动可以是集体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延续。比如,小朋友在活动区学习电珠、电线、电池,为“电池为什么会亮”的科学活动做准备;再比如,科学活动“奇妙的光”开展后,孩子们用棱镜折射光线,用光娃娃作为活动的延伸。

关注和支持儿童零星的科学活动

偶发科学活动是指幼儿自发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是由外部情景引起的,或者是偶然发生的。它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生在学习和玩耍中。孩子们有时对它比对正式的科学活动更感兴趣。偶尔的科学活动是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幼儿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当孩子有零星的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敏感地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一千万

不要以“你太小了,理解不了这么深刻的问题”“我解释不清楚”为由,放弃受教育的机会。比如有一次,我领着一个孩子去浇油菜,一个孩子发现一条蚯蚓在土上爬,就问:“老师,土是蚯蚓的家吗?”当时我让孩子自己操作,挖几个地方的土,让他们看看土是不是蚯蚓的家。孩子们在许多地方挖掘泥土,发现了许多蚯蚓。他们都说:“蚯蚓的家在土壤里。”孩子们很兴奋,对探索有了更强烈的兴趣。

在偶尔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用感官去感知事物,不断地操作和思考,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启发孩子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反而会压抑孩子的求知欲,错失受教育的机会。

(D)注意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和不定期科学教育活动的结合。

正规的性科学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容易被教师接受。但是,非正式的、偶尔的科学教育活动是相对自由、随意的活动,对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很大的作用。这三种形式的科学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各有其特殊的功能,可以相互补充和转化。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只蝴蝶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很多小朋友都忍不住抬头看。所以我临时改变了计划,让孩子看蝴蝶。孩子们问:“蝴蝶为什么会飞?”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我就说:“明天老师看了我再告诉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了解蝴蝶”纳入正规的性科学教育中,找到科学标本,阅读相关书籍,把关于蝴蝶的知识介绍给孩子,让他们初步知道蝴蝶为什么会飞,把不定期的科普教育活动转化为正规的性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加深孩子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此外,正式科学活动的内容可以扩展到非正式科学活动中继续探索。比如在“沉浮”的科学活动中,经过上述课堂活动后,可以将“沉浮”现象扩展到非正式活动(即活动区域)中继续探索。老师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素材,引导孩子探索更多的方法,让漂浮物沉,重物浮。教师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和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的探索兴趣更持久,对“沉浮”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必须将科学教育的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实施,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最佳效果。

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形成假说、收集材料、证明或否定假说、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把幼儿引入实践活动中,鼓励幼儿观察特殊活动和具体事物,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然后帮助幼儿分析总结一般性结论。最后,老师引导孩子通过实验测试,解决问题,交流讨论。总之,教师只有将科学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活动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孩子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