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对股权分置制度的解决方案会导致股指下跌?有一个附录。谢谢大家!)
本来是一家一户解决的问题,却被拼凑起来了。据估计,接受这一提议需要多少资金,有多少部门不得不改变政策进行合作。结果没有一个领导敢做决定。因此,非流通股大股东聘请中介机构制定全流通方案时,在股东大会上,不仅需要全体股东的三分之二投赞成票,还需要50%以上的票数计入流通股。之所以增加后一条,是因为两类股东的利益划分不能由大股东单方面决定。体现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市场整体利益的原则。有了这一条,非流通股大股东在制定全流通重组方案时就不能忽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双方就有了讨价还价的基础。
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制定游戏规则,保证游戏能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证监会作为全民的证监会,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从中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的角度出发,建议规范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制定规则,保证规范的过程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至于在规范过程中如何划分不同类型股东的利益,不是也不应该是证监会的责任。
全流通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让所有股份都可以流通。随着股权的统一,市场价格成为衡量大股东资产多少的标准,控股股东和公众投资者利益一致,市场约束自然形成。
这项改革难度很大,因为它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界定和划分。每个群体都希望从改革中受益,至少不被损害。要使改革成功,首先要明确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大利益集团各自的利益边界。
非流通股的主体是发起人股。通过增发、配股、增发,其净资产增长了几倍甚至十几倍,是旧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有学者认为,高溢价发行是国际惯例,不构成赔偿理由。问题是中国股市存在普遍的、长期的高溢价,远高于国际水平。它不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而是由制度缺陷和人为扭曲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体系形成的。
考虑到长期以来,政府在股市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股市为国企服务,把大量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企包装上市,卖给公众投资者,即使把上述既得利益的一部分用来补偿公众投资者,也不为过。2001证监会计划委员会征集的4000个方案在补偿原则上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呼声。
对于非流通股大股东来说,尤其是直接包装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他们知道自己在这场博弈中有多有钱,却苦于流通不畅。他们不指望自己的股票能卖到二级市场价格,净资产值相当不错。所以协议转让中的交易价格总是在净资产值附近。
流通股股东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的股份做成权重股。无论是净值配售、单边送股还是其他方式,总之要降低流通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提高其相对投资价值。如果能通过重组把沪深股市的市盈率降低到1/3,与国际股市市盈率基本接轨,就有可能在平稳过渡的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向上。同时,非流通股获得一定的补偿是必不可少的。这其实就是利益平衡的原则。赋予流通股股东一定的否决权,正是为了形成利益平衡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放权让利。改革之初,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我们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还给农民。为了吸引外资,我们下放了审批权限,实行了两免三减。为了解决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国家介入增资,剥离不良资产。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首先,在改制审批程序上要简政放权。目前,上市公司属于SASAC 189大型企业。但上市公司国有股的转让必须报经SASAC批准。最初,这些企业由地方政府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金融系统分灶吃饭,谁投资谁受益。十六大以来,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三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可以转让企业集团股权,却不能转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股权,这是不合逻辑的。如果每一个涉及国企的重组方案都必须经过中央国资委的批准,那就不符合分散风险、提高效率的原则。建议SASAC简政放权,央企所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由SASAC审批,地方企业由SASAC审批。
第二,在全流通改革问题上,决策者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算大账而不是小账。非流通股净值只有1万亿,其中国企7000亿,和未上市资产相比只是个零头。全流通改革只是为了让所有股份都可以流通,并不意味着大比例出售非流通股。在重组过程中,即使花费1000-2000亿元,与中国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旦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中国股市将进入良性循环,迎来长期牛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市场规模会比以前扩张得快很多。更多大型国有企业将有可能通过中国股市筹集资金和进行重组。和这个比起来,花几千亿不算什么。更何况这个利润还有一半左右给了国企(流通市值的一半归国企、银行、机构资金)。所以,不要害怕向二级市场让利。
目前股市还很不规范。同时,股权分置制度解决后,券商卖出重仓股票所需的资金应该会大大减少。